黄浦区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推进大会暨黄浦区第六届小学教学节近日举行,会上正式发布了《黄浦区义务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工作方案(2024-2029年)》,助推黄浦区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再上新台阶。其中,在科学教育方面,方案明确,将推进中小学科学教师专业提升和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三年内,确保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老师。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2024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63个国家级实验区名单,黄浦区位列其中。此次发布的方案,为实验区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方案的工作任务明确,将做好区域课程规划与实施管理、统筹推进区域教学改革、改进区域教育教学评价、强化教研支撑、推进数字化赋能、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指导实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
其中,在科学教育方面,将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提升专项行动,加强中小学实验员、中小学科学教研员配备,落实小学科学教师岗位编制,聚焦科学教师专业素养与科学教育实践能力协同培养,开展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师新课程新教材胜任力培养,选送小学科学教师开展在职学历提升与进修。
同时,将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建设,指导各学校全面完成实验室升级改造工程,开展“十大科学教育研究基地建设”,遴选10所学校打造科学教育研究基地,遴选10个青年科学家团队入驻基地。每年暑假依托各基地举办科学主题研学营,组织青少年开展研学活动。
此外,持续强化学生开展动手实验的能力,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强化探究实验的组织与实施,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创新实验。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培育技术赋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典型案例和代表性应用场景。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组织青年科学家与中小学结对,担任校外科技辅导员或科技副校长。
在指导实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方面,黄浦区将搭建数字化阅读平台,提供丰富的线上阅读资源和互动功能,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同时,打造“阅见黄浦·书香同行”区域阅读品牌,开展“百名作家进校园,千位学生进场馆”研学阅读实践活动,并开展区域青少年阅读情况监测。
彰显教育品质示范性
黄浦区第六届小学教学节同步开幕,七所小学围绕“双新”推进和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建设七大任务进行了交流分享。
创立于1911年的上海市实验小学,曾是国家教育部在上海的唯一一所部属重点小学,现为上海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龙头校。作为上海市教育信息化标杆培育校和教育数字化转型试验校,面对“双新”的挑战与机遇,学校基于百年老校优秀的教育文化传承,创新举措,不断拓宽课程育人的广度与深度。
自2016年以来,上海市实验小学连续开展了九届阅读节活动,构建“三伙伴”阅读共同体。在今年的第九届阅读节中,每个年级都有主题阅读活动:一年级读《三字经》,感受国学启蒙;二年级读《二十四节气》,忆千年传统;三年级读《习近平讲故事》(少年版),坚定文化自信;四年级读诗词,玩转炫彩飞花令;五年级读四大名著,品味感悟人生。
学校方面介绍说,基于新一轮课程方案,学校秉承传统,整合并再构系列书香“悦”读课程,拓宽学生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同时,打造“虚实融合,区角一体”的大阅读空间,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多维度的阅读体验,还运用AI分级阅读平台,用数据驱动阅读教学转型。
同样是百年老校的蓬莱路第二小学,则为学生打造了“蓬莱小镇”校本课程。2013年起,蓬二小学创建了极具特色的“蓬莱小镇”校本课程,把学校打造成一个小社会,学生变身小镇镇民,在小社会情境中体验、探究和发现。结合“双新”项目的推进,蓬二小学构建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融合的多元课程体系。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学校通过“蓬莱小镇”校本课程打造了魔法小书店出版社、科学研究院、小镇议事厅、小镇工作委员会、小镇媒体中心、小镇体育公园等一系列个性化学习平台。
两周前,蓬莱路第二小学新一批“蓬莱小镇”小镇民代表带着新创想走进老西门社区,为社区环境建言献策。小镇民代表们从碳排放、垃圾分类、噪音污染、公共空间非法占用等多方面交流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各种“金点子”。这种针对一个议题展开交流讨论并建言献策的活动,对蓬二小的孩子们来说已是“信手拈来”,而这都得益于“蓬莱小镇”校本课程的锻炼。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纪明泽认为,蓬莱路第二小学以“蓬莱小镇课程”搭建育人桥梁,突出了对课程方案实施的深度思考;上海市实验小学以阅读素养提升为突破口,打造了“悦读”校园。上外-黄浦外国语小学、曹光彪小学、卢湾二中心小学、上海师大附属卢湾实验小学、黄浦一中心小学等学校,在“双新”改革和高质量育人探索中也展现了独特亮点。
此次方案发布活动,是黄浦教育在推进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和“双新”实施过程中的一场生动呈现,展示了区域教育创新的亮点与成果,标志着黄浦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未来,黄浦教育将进一步向“新”慧行,奋“质”笃进,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打造“黄浦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