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都市

产业链条不断升级 犯罪手法快速演变

检察官:莫为赚快钱误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歧途

记者 郭颖

本文字数:1414

    青年报记者 郭颖

    本报讯 青年报记者于昨日从静安区检察院举行的“护航清朗网络空间助力民生民利保障”网络检察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3年以来,静安区受理的网络犯罪案件中,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达到405件539人,案件数量占比为81%。对此,检察官呼吁:普通人莫为赚快钱误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歧途。

    帮涉诈网站设计用户界面也要判刑

    据悉,网络犯罪罪名集中于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上下游犯罪,主要涉及罪名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诈骗罪。

    2022年8月至2023年2月间,赵某在境外从事某涉诈网站的用户界面设计,并收取以虚拟币支付的报酬,折合人民币共计约12.8万余元。经查,上述期间内,被害人吴某等人因在某涉诈网站上投资被骗,数额特别巨大。后被告人赵某在家属帮助下退出人民币20万余元。

    网络犯罪比传统犯罪更复杂、更隐蔽,被告人赵某到案初期拒不认罪,加大了案件审查难度。最终,赵某被判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

    普通人何以深陷泥潭?“从我们办案情况来看,他们绝大多数是为了赚取快钱。”静安区检察院第三检察部副主任、网络检察办公室主任胡俊君表示,“对于犯罪的认定,首先其要有违法性的认识,比方说,是否知道相关银行账户是用于接收违法犯罪所得等相关网络犯罪的? 如果不知晓相关情况,我们也会依法将其排除犯罪范围,但是对于确实在主观上明知的,那么我们会做分层分类处理。”

    新型网络犯罪给办案提出诸多挑战

    静安区检察院此番发布的《网络犯罪检察白皮书》显示,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静安区检察院共受理网络犯罪审查逮捕案件427件723人,批准逮捕424人;受理网络犯罪审查起诉案件502件839人,占全院办案数的16%。网络犯罪数量上升趋势显著,2023年全年受理网络犯罪审查逮捕案件量同比上升292%,审查起诉案件量同比上升77%。

    随着网络技术迭代更新,网络犯罪产业链条不断升级,犯罪手法快速演变,出现了与新业态、新技术伴生产业链条或新兴犯罪类型。例如,通过复杂的转账交易,以购买、出售虚拟币的方式“跑分”“跑币”,利用虚拟币交易平台的多层分散系统和混币系统,转移虚拟币,隐匿赃款流向等;通过搭建网络远程控制手机外呼平台,为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电话网络技术支持;利用“AI换脸”等新型犯罪手法,绕开网络平台人脸验证安全防护功能,登录他人账号开展非法牟利活动。

    此外,网络犯罪具有“非接触式”的特性,特别是新型网络犯罪的许多形态都是首次出现,也给办案现实提出了诸多挑战。例如,在办理“AI换脸”“机器人选股”等新型案件过程中,依托“技术调查官”外脑提供“技术供给”,加强证据研判,全面、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对涉案计算机程序工具的技术原理、运行机制等专业性问题,在依法委托鉴定的基础上进行审查。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都市 A06产业链条不断升级 犯罪手法快速演变 记者 郭颖2024-11-22 2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