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青年

年轻人开始流行“反向攀比”

专家:明确消费目的,避免盲目跟风

见习记者 林千惠

本文字数:2370

    年轻人不再炫耀贵价,而是热衷于省钱。     网络截图

    不比花钱多,比谁花得更少;不比谁的东西贵,比谁购买的东西更便宜。最近,一股出人意料的“反向攀比”之风在大学生间悄然兴起。“大学舍友一分钱买了两袋洗衣液,上楼梯差点笑岔气,我却难受得两晚睡不着”“高中生攀比:我这双鞋500元,大学生攀比:我这箱纸没花钱”……“反向攀比”逐渐在网络平台上流行。年轻人不再炫耀贵价,而是热衷于省钱,这就是所谓的“反向攀比”。

    年轻人为什么要“反向攀比”?不同的年轻人给出不同的理由。有人说,这是消费观的成长,他们从中获得了不一样的满足感。也有人抱着疑惑,对“反向攀比”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见习记者 林千惠

    正方观点

    “反向攀比”是理性消费的表现

    “最近薯片涨价,在超市买都要七元钱一包。我在淘宝买只要5元4角,是宿舍里买得最便宜的。”大二学生小刘打开淘宝,自豪地展示自己最近的“战绩”。近年来,她和宿舍的室友凑在一起,比谁买的价格更优已是常事。“高中时对钱没观念,上大学后,自己握着生活费,买东西才开始仔细看价钱,也才会‘反向攀比’。”小刘解释说。控制自己的支出消费,了解到生活日常的点点滴滴,她觉得,“反向攀比”是她,也是许多大学生真正迈入社会课堂的第一步。

    研三学生小张对“反向攀比”可谓是十分熟悉。平时,他总会和室友下意识地和对方对比购买日用品的价格。“买同一个东西,你在网上20元,我线下花了30元,听到相差10元,就有种吃亏的感觉。”他举例道。一般情况下,买便宜了的人还会啧啧感叹一番,调侃买贵了的人。不过,双方是真的在认真攀比吗?小张表示,双方都是开玩笑居多:“其实‘反向攀比’只是一种形式,我们在以很轻松的方式去分享购买经验,督促自己践行好的消费观,养成节约和不乱花钱的习惯。”

    “我个人认为,‘反向攀比’是一种顿悟。”王青说道。她觉得,“反向攀比”是个人不再受消费主义影响,理性消费的一种表现。上个月,她花五百元买了款自觉性价比高的耳机,但朋友告诉她,她三百元的一款耳机性能也和王青的差不多,王青果断退了耳机,和朋友选了同款产品。

    反方观点

    “反向攀比”仍然是“攀比”

    “如果要说不好的一点,‘反向攀比’仍然是‘攀比’。”研二学生小袁表示,“节省和寻求性价比是好事,但大家比来比去就变了味。”虽然大家比低价,多是调侃之意,但有时玩笑过了度,也会引起一些不快。小袁曾见到两个室友讨论各自买的东西,其中一位使劲说自己买的东西低价又好用,和另一位室友高价买的东西没什么区别。另一位室友因此挂不住脸,说话也带刺。最后两个人都变得不太开心,是小袁上去圆了场。

    “拿‘反向攀比’来省钱当然不是万能的,也不会总是最优解。”王青说道。比如有些时候,一些商品价格很便宜,但质量不如她所期望,她就不会购买,而是选择她觉得质量更好、但价格更贵一些的商品。“‘反向攀比’只是一种购买时的取舍标准,但也有别的标准存在。不然比来比去,还是被商家牵着鼻子走。”她表示。同样,小刘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一次她和室友在网上几元钱抢了十几包卫生纸,到手时发现虽然便宜,纸质量却很差,味道臭、质感很粗糙:“低价并不是最重要的,‘反向攀比’也是在某个区间,还是要讲究生活质量。”

    “反向攀比”由于涉及商业买卖,不少商家看准商机,在一些较为热门的视频底下,偷偷在评论中打广告。混在评论区里,以学生的口吻推介低价商品,“都是旗舰店活动”“只发优惠券”……点进主页,都是在推介自家产品。网络真假难辨,也需注意区分。

    [专家]

    不能让消费影响到自己的价值观

    华东政法大学韬奋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秦朝森表示,反向攀比现象的出现,是作为尚未完全经济独立、经济压力较大的大学生群体,开始更加注重理性消费的表现。他们意识到节约和性价比的重要性,通过寻找高性价比的商品来满足自身需求,同时减轻经济负担。而社交媒体上各种消费经验分享、省钱攻略等内容广泛传播,让年轻人更容易了解到不同商品的性价比情况。看到他人通过合理消费获得了较好的生活品质,也激发了他们进一步热情地参与“反向攀比”。

    在他看来,反向攀比对年轻人具有一定的好处。其促使年轻人在购买商品时更加注重性价比,对商品的价格、质量、功能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而不是冲动消费或盲目跟风追求高价商品。这有助于他们养成理性消费的好习惯,对个人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但他表示,“反向攀比”在本质上仍是一种比较行为。在这种氛围下,那些在“攀比”中落于下风的年轻人,可能依然会感受到社交压力。

    “明确消费目的是满足自身的实际需求,而不是为了追求与他人的比较或满足虚荣心。在购买商品时,要综合考虑自己的经济状况、需求程度和商品的性价比,避免盲目跟风或冲动消费。要认识到消费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让消费成为生活的主导,更不能让消费影响到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他说道。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青年 A05年轻人开始流行“反向攀比” 见习记者 林千惠2024-11-26 2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