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教研员和区教研员以及上海市学科专家多次莅临华东师大一附中,走进课堂,和学校教研组一起开展“新结构化教学”的积极探索,致力于让学校的教研活动从“规范”走向“品质”,引领教师向专业化、高素质发展。11月20日,华东师大一附中开展了以“新教研 新结构 新课堂”为主题的展示活动。
找寻课堂教学支架,优化课堂学习境脉
在主题汇报环节,袁芳校长进行了题为《“新结构化”教学赋能思维进阶》的汇报,围绕“新结构化”教学的缘起、内涵、实践、成果这四个方面介绍了学校“新结构化”教学的开展情况。“新结构化”教学能让学习内容有价值,有现实意义;学生的学习经历有挑战,有思维进阶;学习过程有评价,有情感体验。袁校长强调,课堂是给每一位孩子赋能的过程,课堂要生动有趣,激发思维成长,必须提供支架,这个支架就是学校层面全体推动的“新结构化”教学,其目的是重构教师和教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关系,整合教学评价,进而优化课堂学习的境脉。
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如何统整知识能力和素养发展的关系?在教研微论坛上,学校物理组四位老师以《真实情境下的课堂教学问题链设计》为主题,揭秘了借助学校“新结构化”教学探索提出课堂三要素的过程,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课型中如何创设问题链,期待通过问题链的设计,提供学生思维支架,形成思维闭环,最终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活动当天,学校还组织了八门学科的教学展示,分享了学校新教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搭建了校际交流平台,推进了教研教学经验的传播交流。
探索教学实施路径,推进课堂真正变革
华东师大一附中探索“新结构化”教学的实施路径令与会的专家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教研员、正高级教师张新宇博士充分肯定了“新结构化”教学的探索价值,也建议研究还要从素养整体化、结构化发展的角度加以思考,“情境场、问题链、反馈环”三者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梳理,反馈环的特征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最后,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院长王洋作总结讲话,他认可学校新教研项目展示活动的安排,以“新教研”推动“新教学”,以“新教学”形成“新课堂”,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成果彰显。“情境场、问题链、反馈环”的路径非常具有研究价值,要从校长视角、教研组长视角、教师视角三个视角评估学校活动,从而真正做到校长引导、教研组长跟进、教师紧跟,形成项目研究团队,整体推进课堂的真正变革。
本次活动不仅展示了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在推动教育创新和提升教学质量方面的坚定步伐,更是对研究型学校、研究型学生、研究型教师培养理念的有力诠释。通过新教研的深入开展,全体教师用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深耕校本教研,共同探索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致力于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学习共同体,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文/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