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青年

穿着七八斤的下水裤 踩着布满淤泥的塘底

95后博士生梦想中国淡水珍珠走向世界

记者 陈泳均

本文字数:1522

    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本报讯 95后王贺是一名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她的研究方向是淡水珍珠蚌的遗传育种。因为从小喜爱珍珠,王贺加入上海海洋大学淡水珍珠蚌遗传育种和养殖团队,在导师白志毅教授的指导下,参与淡水珍珠培育等工作,开发色彩丰富的高质量淡水珍珠。“希望和团队一起助力中国淡水珍珠走向世界,这种使命感给予我持之以恒研究的力量。”接受采访时,王贺说道。

    缘起

    因为热爱选择遗传育种研究

    谈及为何研究方向选择淡水珍珠蚌遗传育种时,王贺说,“我本科和研究生都是水产养殖专业,我已经在这个专业学习十年了。选择淡水珍珠蚌遗传育种,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珍珠,珍珠有种独特的魅力。”接受采访时,王贺用专业的角度向记者描述珍珠的“坚韧不拔”。育珠蚌孕育珍珠的过程中,需要经历长时间的痛苦和磨难,通过不断分泌珍珠质来包裹异物才会形成珍珠。

    在开展研究前,王贺觉得淡水珍珠蚌的遗传育种很神秘;在开展研究后,王贺有了更具体的感受,遗传育种远比她预想中更复杂。王贺举例道,“贝类生物开展研究在技术层面上,面临很多挑战。比如,三角帆蚌的细胞培养至今无人可以建细胞系,基因编辑技术在淡水珍珠蚌上的应用不像在一些模式生物上那么成熟。”

    王贺所在的团队一大特色在于不仅在实验室进行科技研究,还深入浙江武义的淡水珍珠科技小院,把研究成果带入实际生产中。7月,在池塘边,最高温高达41℃,王贺和团队成员与养珠人一样,穿着下水裤,用所学所长支农扶农,他们脸庞上的汗珠,就如珍珠一般闪烁。不仅如此,因为珍珠蚌的生物习性,王贺凌晨四点就开始巡塘和查蚌。所谓巡塘是检查水质情况和池塘底泥情况。查蚌则是用开壳器轻轻打开母蚌,检查外鳃有没有怀卵。如果有怀卵,再用竹签插进去挑鳃丝,查看钩介幼虫是否成熟。谈及在科技小院实践对于研究的帮助,王贺觉得收获颇丰,“不仅能获取第一手科研数据,优化研究方法,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而且让我更加感受到这份研究的意义和使命感。”

    愿景

    希望中国淡水珍珠走向世界

    穿着七八斤闷热的下水裤,踩着布满淤泥的塘底,争分夺秒下塘查看母蚌卵成熟情况,并收集第一手数据,这是对脑力和体力的双重挑战。而淡水珍珠蚌繁苗育苗通常从四月持续至八月。谈及如何坚持,王贺说,“淡水珍珠蚌的遗传育种研究可能会为整个水产养殖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比如培育出更优质的淡水珍珠蚌品种。这种使命感就像一股内在的力量,推动着我克服外界环境的挑战。其次,和当地养殖户的相处给了我们很多温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暑假天气炎热,有时候养殖户还会热心地分享冰镇西瓜让我们解暑。”

    培育优质淡水珍珠蚌品种,既需要理论知识,也需要实践。在王贺看来,在科技小院与养殖户和技术推广人员的交流互动,拓宽了她的专业视野。养殖户会分享一些传统的养殖经验,为她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刚到科技小院的时候,我发现下雨天白天一直无法寄苗。晚上我去养殖户周边学习,没想到下雨天时,养殖户都选择晚上寄苗,成功率很高。于是,我赶忙回到自己的养殖塘里面试了试,发现的确下雨天晚上寄苗成功率很大。”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青年 A0595后博士生梦想中国淡水珍珠走向世界 记者 陈泳均2024-11-30 2 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