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本报讯 你是否会时常感到生活无聊,空虚又迷茫?这或许就是“空心病”的体现。在由同济大学党委学研工部、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办的2024年度上海市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研讨会上,来自各大高校的生命教育专家刻画了一幅Z世代的大学生肖像,师生也共同对生命教育的开展各抒己见。
信息爆炸,思考浅少,机会更多,竞争跨界,随时干扰,永远在线,这是Z世代的时代特征。“空心病”“脆皮”“佛系”“小镇做题家”等,也因此成为年轻人中盛行的标签。
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副主任李红在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案例研究时总结了这些大学生的肖像特征。比如矛盾化,经常是积极与消极情绪交织共生,同时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融合,亚文化蓬勃兴起,多元文化交织碰撞。从各种实际的心理案例来看,这些复杂的环境则会让大学生产生一种“生命困顿”。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容易产生迷茫和困顿感,我们称之为‘空心病’。”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咨询师陆可心表示,他们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13.7%的大学生被检出焦虑,20.8%被检出抑郁。关注大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填补这种“空心”,剥开一些困顿,这正是生命教育的意义。
记者了解到,同济大学目前已尝试将生命教育课程延伸至第二课堂学生活动与第三课堂新媒体阵地,开设“生命故事咖啡馆”系列生命教育工作坊、“你好生命”公众号专栏等,初步取得成果。但提升高校生命教育体验式课程质量还需要集各界之力,优势互补,共创共建。
这一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研讨会,正是一次“共建”的机会。上海高校的专业心理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共解生命之惑。
来自同济大学、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的学生代表也提出自己对生命教育的建议——希望老师以“朋辈”的角色,更细微地观察和接触学生;希望生命教育课课时延长;希望老师可以用更有传达力、更为委婉的方式传递现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