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近日,上海各区陆续召开两会,认真总结2024年工作,全面部署2025年任务,吹响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号角。各区都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坚定信心、干字当头、奋力一跳,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冷梅
浦东新区
激发新动力营造城市空间新活力
2025年,浦东新区将继续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三大先导产业、六大硬核产业和五大未来产业。建设活力四射的张江科学城,提升高端制造的硬核实力。全力打造世界级三大先导产业集群,深耕千亿产业细分赛道。大飞机扩大产能,生产交付30架以上C919,国家级北斗规模应用创新中心落地,智己汽车推出增程式车型,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实现坞内起浮,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正式量产。
在促经济方面,将强化政策措施协同配合,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力。全方位促消费扩投资,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000亿元,佛罗伦萨小镇三期开工,引进200家首店,新增商业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推动外贸外资稳定发展,新增金融机构30家,力争限额以上商品销售总额突破6万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6万亿元,新增各类总部企业100家,新增高能级航运企业超过50家。
2025年,浦东还将继续推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推动公共文化全民共享,加快上海大剧院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组团打造各类场馆资源,实现串珠成链、聚链成圈。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广公共文化延时服务,公益电影、文艺演出等文化服务配送不少于1000场。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在世博区域打造世界级文化集聚区,利用大型场馆和公园绿地,举办演唱会、露天音乐会、公共音乐会,力争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700亿元。深化商旅文体融合发展,高水平办好上海半程马拉松、国际滑联四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上海国际马文化周等赛事活动,体育、旅游业营业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
生态环境也不容忽视。2025年,浦东将拓展这些绿色生态空间——启动三岔港楔形绿地首开区建设,北蔡楔形绿地加快打造,三林、森兰、碧云楔形绿地建成开放,新建绿道30公里、绿地300公顷。新增各类公园30座、改造环上公园5座,超额完成“十四五”公园总数200座目标。启动世博水环一期建设,围绕一环贯通、水岸联动、三生融合、四季有景,打造城市滨水新空间。全力推进北横河、外环运河“一横一纵”骨干河道和镇级河道建设。
此外,2025年浦东还将开工筹措征收安置房60万平方米、竣工151万平方米。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筹措供应3000张,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筹措2000套、供应2.2万套。
黄浦
高质量建设金融科技、股权投资集聚区
记者从黄浦区政府工作报告中获悉,2024年,黄浦区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79.80亿元,总量保持全市第二,中心城区第一,可比增长5.5%;全年完成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9.40亿元,总量居中心城区第二,同比增长6.1%;1-11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10.37亿元,同比增长22.9%,增速全市领先;全年新增贸易型总部7家。
同时,消费活力持续释放。黄浦区积极参与“五五购物节”“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等主题活动;南京路步行街区发布新一轮功能规划;淮海中路商圈消费新潮流脱颖而出;豫园灯会首次“出海”点亮。商业环境持续优化,黄浦区获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数字化示范区”。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演艺大世界”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完成国内申报演出超6万场。
2024年,黄浦区服务上海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大局,聚焦强化“中心辐射”功能,实施七方面100项重点任务举措。黄浦区还成功获批建设上海首批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在科创企业融资等七个方面取得实效。2024年,黄浦区“两旧”改造有序推进,受益居民超4500户。
同时,黄浦高质量完成区政府系统23项为民办实事项目,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近200场就业服务活动吸引超31万人次参与;打响“五边颐养”养老服务品牌,新增社区长者食堂5家、长者餐厅22家;家庭照护床位服务中心成为全市首家标准化试点示范单位;黄浦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成为“上海市儿童友好先行实践区”,10家街道图书馆全部获评市级“儿童友好阅读新空间”;设立全市首家民政服务站,集成多元公共服务。
此外,黄浦深化落实“三师联创”机制,形成外滩01、02更新单元规划实施方案。重大工程有力推进,黄浦区文化中心、太平洋新天地商业中心竣工验收;老市府大楼完成保护性综合改造;精细治理不断深化,实施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结合“10分钟社区生活圈”,滚动推进“一街一路”示范区域建设;“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品质巩固提升,外萃丰弄绿地“市民驿站”建成开放;“一河两高架”及重点商圈景观灯光闪亮升级,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黄浦分会场反响热烈。
2025年,黄浦区将继续向新向优,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构筑资源配置新高地。深耕外滩金融集聚带,紧扣金融领域改革和央企布局新机遇,高质量建设金融科技集聚区、股权投资集聚区;搭建企业交流互动平台,推进产融对接合作模式,加快重点项目落地和顶尖资源要素集聚,切实提升“外滩金融”服务辐射能级。着力做大做强专业服务产业集群,优化产业体系,推动各细分领域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环球服务枢纽”影响力。
打造创新策源新引擎。高质量推进中央科创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配套支持措施。做大做强数字科技、生命健康两大新动能产业集群,重点引进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龙头型企业,以及具有细分赛道科技优势、市场优势的创新型企业。聚焦园区载体能级提升,持续推进张江黄浦园建设;聚焦金融科技、垂域大模型、机器人、生命健康、元宇宙等新赛道,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主题楼宇、创新应用基地、产业基地、特色园区。聚焦科创氛围营造,做强“智荟江畔创新未来”科创沙龙品牌,联动上海天使会、中央科创区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等创投资本和服务资源,为科创厚积强劲势能。
崇明
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样板
2025年,作为生态岛,崇明区仍将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之以恒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样板。
崇明将持续加大生态治理力度,同时扎实开展生态空间建设。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推进北沿湿地互花米草综合防治,持续巩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治理成果。加快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深化长江口和长三角生态共保联治,加强与南通等地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合作。打好长江“十年禁渔”持久战,确保“四清四无”常态长效。
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继续做好碳中和示范区建设,深化完善GEP核算体系,加快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应用和保障机制。加强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有序推进陈家镇璞叶小镇二期等5个渔光互补项目建设。积极推动绿色出行,有序更新新能源公交车,新建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100个。扎实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科学优化新建建筑绿色低碳标准。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崇明还将持续发展壮大重点特色产业,努力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首先是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区,优化长三角农业硅谷功能布局,加快科技成果示范园建设,完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策源功能,构建硅谷产业创新生态。持续实施农业科创项目“揭榜挂帅”“人才培育”等制度,集中力量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现代农业园区优质水稻种子生产能力提升、崇明水仙花种源中心、沙乌头猪保种场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
同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全力服务和支持驻岛央企发展,推动世界级高端装备研制、核心技术突破、关键配套集聚,积极打造世界领先的现代化造船基地。推动中远海运重工先进海工装备项目建设,积极布局邮轮经济。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汉江实验室上海研究中心建设,支持交大长兴海洋实验室打造海洋科创园。加大产业园区项目招引力度,提升园区服务效能,推动长兴产业园区中船重工船舶推进设备、富盛经济开发区明基三丰医疗器械、智慧岛产业园区声通5G智慧应用产业园等项目竣工投产,崇明工业园区晋通光学云计算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
崇明还将深化商旅文体融合升级。聚焦“商业+”“文旅+”“体育+”,积极打造消费新场景,不断释放消费动能活力,切实增强消费牵引带动作用。依托花朝节、环崇明岛骑游大会等节庆活动,加快发展工业旅游、水上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新业态,培育文旅消费新热点。继续办好环崇明岛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回赛等重大体育赛事,放大赛事活动带动效应,推动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