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市政协常委娄永琪:给自己做了个智能体

AI时代,创造力更显宝贵

记者 刘晶晶

本文字数:2020

    娄永琪智能体。

    市政协常委、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     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对于我本人来说,当我把一部分东西给了人工智能,清空了一部分内存,我就能有更多的空间去学习更多的东西,可以进一步去打磨自己,我其实也在得到增强。所有人工智能和人的关系关键不在‘替代’,而是‘智能增强’。”

    ——市政协常委娄永琪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本报讯 Prof.Lou,是以市政协常委、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为蓝本做的一个智能体,这是娄永琪负责的“大设计大模型”联合创新实验室雄心勃勃计划的一部分。实验室正在将全球范围内的设计教育、研究和实践专家的设计学识、风格和思维,转变为大规模优质数据集与知识库,为设计大模型垂域炼制提供知识增强的基础,进而赋能学生、教师、产业用户和设计专业人士的实际需求,打通学科和产业创新链路。在今年两会现场接受记者专访时,娄永琪表示,在AI时代,创造力显得更为宝贵。

    他给自己先做了一个智能体

    很多人担心过,像设计这样的事是不是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娄永琪用了一个词“与狼共舞”来形容他的态度——既然AI时代的来临是必然,那不如去和它共存,并善加利用。他向记者透露,他现在就有一个名为“Prof.Lou”的智能体。

    “我的实验室‘喂’了它100万字的语料,我这20年来公开发表的书、发表的论文、做过的讲座等等,都放了进去。这么一个大模型,通过提示词,可以回答设计有关的专业问题。目前还在内测阶段,我们同济的学生都能使用,很快还将开发出一个腾讯小程序,所有人都能来与我对话。”娄永琪笑着说。

    而未来,像这样的“娄教授”将不止一个,会有更多的学者、设计师的智能体将被打造出来,除了解决问答问题的知识智能体,还将开发工具智能体解决个人和企业的设计问题。

    让人工智能助力学科发展

    这只是同济大学与腾讯合作共建的“同济—腾讯大设计大模型行动(TT)”中初步产出的一个小产品。“这是我们庞大计划中的一个小小的实验室产品。”娄永琪说。

    基于同济在大设计学科的领先优势和影响力,结合腾讯混元大模型能力,这一大模型行动希望能开发一系列以大设计学科大模型为依托的AI智能体创作平台。“它的功能远远超过维基百科,而且这部分知识体是直接参与创造过程。”

    同时,这样的平台还将改变大学的教学创新与学科发展,助力人才培养和设计创新。“我觉得这个智能体对教育最大的意义就是,原来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学生、老师和智能体之间的关系,而且它重新定义了这种关系。”

    娄永琪说,比如说学生来问他问题,出于对老师的迷信,从老师这里得到答案,学生可能不假思索就直接接受了。而同样的问题在得到了一个智能体的回答后,学生可能第一反应是怀疑“它说得对不对”,会Re-think, 也就是反思。“他会去Re-search, 也就是再检索、再去研究。有了一个再思考的过程,之后再来和我交流时,我们就是更高质量的交流。”娄永琪表示。

    上海需要有更多创新型文化基础设施

    “设计当然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涵,而且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娄永琪告诉记者。世界一流“设计之都”建设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重要抓手,对上海提振消费、加速创新转化、转型升级产业与经济、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文化能级,都可以起到重要引擎的作用。

    在他看来,现在上海文化生态中,当代的、创新的、新锐的、草根的、流行的元素占比还太小。上海不能仅仅满足于成为文化的港湾,更要成为文化的策源地。

    娄永琪建议,可尽快结合15分钟生活圈部署创新社会基础设施。“传统概念的文化基础设施可能是博物馆、美术馆、剧院、音乐厅、画廊、艺术人文空间等,但现在更需要一些新型的基础设施,比如创客实验室、生活实验室、众创中心、玩创空间、新型孵化器等这些扎根社区基层的创新文化社会基础设施。”他表示,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上海公园总数即将超过1000座,每隔几百米就有一个公园。同样,上海也可以系统地建设1000个这样“小而互联”的面向全社会开放的新型文化“社会基础设施”系统。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A06AI时代,创造力更显宝贵 记者 刘晶晶2025-01-18 2 2025年01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