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市人大代表严伟建议:可“非升即走”,也可“非走不升”

加快高校青年教师高效流动

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文字数:1604

    市人大代表、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严伟。     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摄

    “要加快上海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合理有序高效流动,有‘非升即走’,也可以有‘非走不升’。”

    ——市人大代表、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严伟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报讯 这些年,上海部分高校实施的“非升即走”机制,使得“青椒”们(高校青年教师)压力倍增。市人大代表、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严伟建议要加快上海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合理有序高效流动,有“非升即走”,也可以有“非走不升”。

    “非走不升”制度是德国大学实行的一种高校教师流动制度。在德国,大学教师很难在本校获得职务晋升。因此,德国大学教师只有通过流动才能获得职务晋升。

    “非升即走”制度属于一种淘汰式流动,对教师而言带有一种“被迫”的意味,但此制度能够使一大批年轻的大学教师受到学术的锤炼,并源源不断地向教授这一群体输送优秀人才。“非走不升”制度虽然也包含有“非升即走”制度的一些内容,但其属于一种成长式流动,对教师而言更多的是一种主动性的行为选择,它使除了教授之外的全体教师都加入到流动的大军中。

    在严伟看来,上海高校师资队伍在基本“充分”的基础上,亟须更加“均衡”发展。但事实上,目前,高校教师流动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由于资源、平台、待遇等因素,高层次人才或名校海归的青年教师向部属高校过度集聚,导致地方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储备不足;又如因“非升即走”而离开部属高校的教师流向地方高校的偏少,部属高校由于学科结构优化被调整的专业教师,因缺乏机制性安排无法向地方高校进行整体性流动;存在“挖人式”引进现象,教师流动较少基于学科专业的人岗适配性和团队适应性,地方高校较难招到符合其发展特色的高水平教师,不利于地方高校整体水平提升。

    为加快上海高校教师合理有序高效流动,严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

    “我们应该推动机制体制改革,促进高校间教师的合理流动。”严伟介绍说,具体做法有:首先,推动上海各高校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师分类分级、岗位设置等新标准,为跨校教师流动提供依据。结合“非升即走”与“非走不升”机制,提高高校间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流动频率,从整体上优化校际师资配置。其次是推动上海高校教师评价改革,促使评价向多维度、综合性转变,把对高校发展的支撑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参考,注重对教师发展潜力的考评。构建与高校师资发展相匹配的引育环境,加快提升高校优秀师资自主培养能力,避免盲目跟风的高层次人才争夺战。

    他还指出,要推动政府高校协同,如建立政府引导、高校协同新机制,设立教师流动引导基金,扩大高校间教师的流动范围;完善教师评聘制度,加强职务聘任人岗适配的导向作用,明确一定比例的教师校内“定向”流动。保留一定比例的职称额度用于学科专业急需青年人才的引进。

    严伟还建议,建立教师引进、使用、管理、激励的一体推进制度,强化高校教师与学校学科、专业、平台、团队等匹配度,形成资源再分配的新机制。因学科优化调整而面临退出的师资,较为集中地转到亟须相关学科人才的同层次或较低层次的高校,优化高校间的教师流向。“此外,还可以拓展与国内其他高校的师资交流渠道,加强国际上教师学术交流、人员互动,形成师资共享的新局面。依托专兼职结合,推动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与高校协同师资队伍建设,促进跨界‘双向’流动,营造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新格局。”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A07加快高校青年教师高效流动 首席记者 范彦萍2025-01-18 2 2025年01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