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游民可以定义不受地域限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远程工作创造收入,追求自由、灵活和自主生活方式的个体。他们不需要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只需要网络和笔记本就能完成工作,像游牧民一样自由,其中,青年群体正是数字游民的主力军。”
——市人大代表蔡雷英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本报讯 落座荷塘工位,敲击键盘发送最终版的项目方案,抬头望向窗外,欣赏满池荷叶。身边不再是同部门的同事,而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新朋友。边学习、边工作、边交友、边创业、边旅游、边旅居的理想生活让很多人向往,数字游民探寻另一种新生活,也给青年提供了主流选择之外的数字模式。
青年报此前报道《荷塘边有工位,只工作不打卡,数字游民的生活你愿体验一下吗?》在此次上海两会上出现回响。市人大代表蔡雷英就此提交了一份很新又很有青年力的建议。
蔡雷英介绍,数字游民可以定义不受地域限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远程工作创造收入,追求自由、灵活和自主生活方式的个体。他们不需要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只需要网络和笔记本就能完成工作,像游牧民一样自由,其中,青年群体正是数字游民的主力军。
此前,上海已有首个数字游民国际村在金山区漕泾镇开村,自然的场域给人开阔、宁静之感,70多个小岛星罗棋布于村中水系,数字游民们可在水上泛一叶扁舟,也可享受一池荷花莲叶的温柔环抱……乡间的舒心,一流的基建,让首批入驻的12名数字游民开启15天的体验生活。对此,青年报专门进行了深度报道。
经深入走访和调研,蔡雷英发现,不仅是数字游民群体可以受益,他们的引入,也可以为上海带来新的活力和创新思维,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
他们可以消化城市和乡村存量空间,为当地带来新的消费需求,刺激当地的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消费市场的繁荣,带动一部分人就业。同时,数字游民群体通常具有创新精神和前沿的技术能力,可以为当地带来新的思想、技术和商业模式,促进创新生态的形成和发展,良好的创新氛围也有助于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到来,提升上海的人才竞争力和城市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国际关注和资源,进一步提升上海的国际影响力。
纵观全球,为了吸引这样的远程工作者,许多国家开始推出“数字游民签证”政策,以吸引他们前来居住并为本国经济作出贡献。欧洲已经是“数字游民签证”的先驱地区,据《福布斯》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球已有超过50个国家推出“数字游民签证”,覆盖五大洲,未来预计会有更多的国家加入这一行列,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
就此,蔡雷英建议,对于上海而言,应抢抓全球数字游民快速增长机遇,积极拥抱数字游民群体及其带动的新兴产业,抓好首发经济“窗口期”抢先优势,构建数字游民生态圈。
蔡雷英希望,上海能够先行先试,建设全国首个数字游民工作生活示范区,成为国际数字游民的重要枢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