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都市

上海科技馆向全社会征集科技类藏品

12月焕新回归 全面提升体验度

记者 刘晶晶

本文字数:2031

    改造后的效果图。受访者供图

    改造前的科技馆。

    今年底,告别公众两年的上海科技馆将以全新姿态开门迎客。2月19日,馆方宣布启动藏品倍增计划,向全社会征集科技类藏品。首个获赠的藏品为一红一黄两支北京冬奥会、北京冬残奥会火炬,它们将“落户”上海科技馆更新改造后的材料主题展区。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向公众征集科技类藏品

    藏品是博物馆的生命。记者了解到,上海科技馆目前拥有30多万件藏品,其中大多数为动植物标本,科技类藏品占比较少。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表示,科技类藏品是记录人类科技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此次向社会征集科技类藏品,是为后世留存完整的科技文明记忆图谱,助力上海科技馆以更丰盈的姿态“归来”。

    据悉,此次获赠的两支火炬由核工业第八研究所(简称中核八所)捐赠。冬奥会火炬为银色与红色,象征“冰火相约,激情飞扬,照亮冰雪,温暖世界”。北京冬残奥会火炬则选用银色与金色,寓意辉煌与梦想,体现“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

    冬奥火炬如何体现材料之美?中核八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飞扬火炬从“骨骼”到“皮肤”都是量身定制。火炬外壳的“骨骼”采用碳纤维材料,较相同体积的铝合金轻了20%以上,强度却是钢的7~9倍;火炬“皮肤”采用树脂基材料,具有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耐紫外线辐射等特点,能与碳纤维材料复合固化成坚硬抗摔的火炬外壳。

    火炬外壳的美丽造型也是研制难点之一。中核八所创造性地提出分段成型、多角度缠绕、固化再黏合的成型工艺,利用专用设备成型工艺技术和异形复合材料数控切削技术,实现了火炬外壳的精确控制和“丝带飘舞”的完美曲线,高度还原了火焰跳动的灵动之美。

    倪闽景表示,所谓科技类藏品,是指具备科技史价值的实物资料,包括标志性科技产品、科研仪器与实验装置、技术档案、数字遗产、科学家手稿及工作物品等,如我国的第一颗芯片、名人用过的手机、某种新材料的第一次应用等。

    上海科技馆当天所开启的藏品“倍增”计划,将向全社会公开招募科技类藏品,诚邀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及个人藏家共同参与。据悉,目前上海科技馆的更新改造已进入展陈深化阶段,已与多家科研机构、科技公司对接,获得数万件科技类藏品的捐赠意向。

    科技馆焕新提升展示新功能

    当天活动上,倪闽景还透露,闭馆更新改造两年的上海科技馆将于今年年底以全新面貌对公众重新开放。

    20多年来,上海科技馆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8000万人次,7次入选“全球最受欢迎的20家博物馆”,更是上海人心目中的“科普胜地”。此次改造后,外界特别关注的原有的13个常设展区都将进行焕新。

    对“智慧之光”“探索之光”2个经典原理展区局部优化,对“人与健康”“地球家园”“彩虹儿童乐园”“生物万象”等4个展区保留并全面升级,“机器人世界”“信息时代”“宇航天地”“设计师摇篮”“地壳探秘”等5个展区将被整体换新,“动物世界”和“蜘蛛展”这2个展区将被调整为公共文化空间。广受欢迎的球幕影院、巨幕影院也将进行升级,由传统的胶片放映升级为数字放映,并对观影环境进行全面优化,四维影院和太空影院也将对放映系统、音响系统和特效系统等进行系统更新。

    记者了解到,改造过程中,数字化技术助科技馆“华丽转身”。比如,上海科技馆建筑屋面西低东高,面积达3.35万平方米,造型像螺旋上升的阶梯,象征着科技不断进步,是整座建筑的点睛之笔。

    这次更新改造保留了原建筑屋面的设计风格,并改建为“直立锁边系统”。原有的点式幕墙玻璃全部更换,幕墙固定连接件也进行更新,以实现防渗漏和提升保温隔热性能的目的。

    据悉,本次改造将涉及人工智能、机器人、量子科学、信息技术、航空科技、生命健康、新能源和新材料等多个学科领域,综合运用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数据可视化等新技术,充分体现科技、艺术和人文的跨界融合,全面提升科学内容的前沿性和观众参观的体验度。除此之外,本次改造还将升级游客服务中心、博物馆商店、游客餐厅等公共服务设施,并对屋面、幕墙和机电系统等进行全面翻新,打造更加舒适、环保、智慧的场馆,更好地服务广大社会公众。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都市 A0812月焕新回归 全面提升体验度 记者 刘晶晶2025-02-21 2 2025年02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