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大学

宇树科技王兴兴重回上海母校

共建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平台

记者 刘晶晶

本文字数:1846

    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在春晚后台。新华社 图

    今年春晚,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扭着秧歌火了。2月17日在京召开的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宇树科技CEO王兴兴也作为企业代表参会。2月23日,他回到母校上海大学,与宝山区、上海大学共同启用上海宝山上大通用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这一由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共建的研究院,志在构筑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平台和产业发展高地。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重回母校助力上海机器人产业发展

    记者了解到,本次宝山区、上海大学与宇树科技共建的上海宝山上大通用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聚焦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两大前沿领域,致力于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场景验证—产业孵化”全链条创新体系。

    作为共建方之一的宇树科技CEO王兴兴表示,三方的合作,主要聚焦两个方向,一是人才培养,通过联合实验室课题共建,为上海大学学子提供实践平台,共同吸纳顶尖人才加入研发团队,打造创新产业双向赋能生态;另一方面是产业升级,依托宝山区智能制造产业基础,加速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应用,助力上海机器人产业发展。

    王兴兴表示,宇树科技将推动与研究院深度对接,共建共享科研实验室,共同引育顶尖人才,联合开发场景解决方案,加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为智能机器人产业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这也是作为上海大学2013级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王兴兴,在创业8年后重回母校开辟的产教新机构。记者了解到,本次三方共建的新研究院,并非三方的首次合作。2024年7月,宝山区、上海大学、宇树科技就达成战略合作,王兴兴分别被区校授予“宝山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首席智库专家”和“上海大学研究生兼职导师”。

    此前,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还和宇树科技等联合申报并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项项目,共同致力于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机器人集群三维环境协同探索研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具身智能、多模态模型等先进技术,提升机器人集群协同作业的泛化性,实现野外复杂未知环境下多目标快速探索,期望在自然灾害救援、环境监测、地质勘探等多领域服务国家战略。

    打造“科学家+工程师+创业者”尖兵梯队

    作为宇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90后王兴兴成为2月17日在京参加民营企业座谈会的现场发言人中最年轻的一位。2016年,从上海大学硕士毕业后,他便创立宇树科技,成为最早公开零售高性能四足机器人的公司,关键技术迄今获得了国内外180余项专利。

    从实验室里的一款机器狗,到同类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超六成,王兴兴坦言自己的创业之路是从上海大学起步。而在新启用的研究院中,不少师生也已经带着他们的科创成果入驻其中。有的团队致力于为机器人打造“眼睛”,有的在做机器人仿生的关节。

    实验室里,多个围绕人形机器人的前沿技术研究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上海大学教授张顺琦表示,宇树已经开发好的机器人平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这个平台的基础上,实验室将做更为深入的进一步开发。“比如围绕机器人的感知,包括触觉视觉,各种各样的感知情绪的反馈,进一步提升机器人的感受能力。”

    人形机器人的仿生和生物力学等研发顺利,机器人标准化制定也已经提上日程。上海大学教授华子恺表示,在标准化方面提早进行布局对中国人形机器人发展有很大意义。“对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机器人进行国际资质认证,出权威的报告,让中国人来定标准。”

    据悉,目前,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是宝山区重点发展的六大产业之一,三方签约合作也为产业注入强大动能。宝山区委书记李晨昊指出,研究院的落地,不仅标志着三方合作共建通用机器人产业制高点迈入了新的阶段,更为打造机器人产业集群注入新的活力。他强调,要发挥优势,共同打造创新技术策源地;要深化协同,共同打造智能机器人生态圈;要拓展应用,共同树立智能城市新标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大学 A06共建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平台 记者 刘晶晶2025-02-27 2 2025年02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