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大学

交医研发国内首个“多模态智能导师”辅助教学系统

打造量身定制的“AI解剖课”

记者 刘昕璐

本文字数:1533

    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本报讯 如何把握“AI+医学”的时代机遇,加强学科交叉,为高等医学教育迭代式发展探索新模式?上海交大医学院传来喜讯:由基础医学院解剖学与生理学系研发的“多模态智能导师”辅助教学系统首次人工调试成功,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医学教育的深度融合迈出关键一步。该系统为国内首个用于医学教育的“多模态智能导师”辅助教学系统。

    解剖学是医学教育的基石课程,传统教学面临诸多难题。四年前,人体构造教学团队看着人体陈列馆内2500多个瓶装标本,产生了数字化建设的设想。此后,团队秉持“数字化为基,智能化为核”理念,紧跟数字化教学的新形势,深入研发探索。

    目前,课程组已经对全部瓶装标本进行全维度、数字化扫描建库,将珍贵的人体标本转化为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通过“多模态智能导师”系统,利用AI技术,通过中、英、法三语精准标注及分类管理和智能检索,搭建在线浏览与互动学习平台,具有多语种、多端同步、思政融入的特点。通过操作手机APP,学生可以通过语音对话,以语音、文字、图像等方式,获得多模态交互的个性化指导。

    “从平面图谱→立体认知、从被动接受→智能交互、从单点知识→临床系统、从经验教学→数据驱动,通过四大探索,创新实现教学资源的四个转化。”在团队看来,最高兴的是,跨语言智能标注系统+三维知识图谱清晰可见,2500多个珍稀标本得到“永生”。

    解剖学与生理学系副主任马爱荣老师是系统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他把自己作为实验对象,通过系统,真身马老师和人工智能马老师实现了隔空无障碍对话。在他看来,与DeepSeek最大区别,不仅仅是文字输入,还实现了语音对话。在后续的建设中,只要喂养的数据内容到了一定规模,完全可以实现问答互动,且有边界感。学生可以实现“口袋里的解剖老师”相伴而行。团队的老师和技术人员还持续推进AI智能数字化教学改革,目前已经获得4项教学课题项目支持,发表形态数字智能教学相关论文3篇。

    教学团队一直在致力于“AI+解剖学”的主动探索。此前,已经建成具有颅骨自主知识产权的“裸眼3D层次教学系统”。运行三年以来,参与自主学习的学生已经达到2000余人,仅2024年平台预约人数接近万余人次,获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广大医学生的高度赞誉。

    授课团队坦言,尽管系统取得阶段性突破、AI+解剖学建设成果斐然,后续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跟进。后期系统维护、数据喂养,程序完善、服务器增设……还需要大量的投入。下一步,课程组会积极对接医学院各职能部门和上海交通大学,在资源、技术等方面获得全力支持和帮助。

    在AI与数字化技术交融的时代浪潮下,基于多模态交互的智能导师辅助教学已成为医学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大家期待着,早日建设首个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国家标准,共促解剖学这一古老的医学学科,插上AI翅膀,飞向教育强国的新高度。

    另据学校介绍,2025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将以新医科卓越创新人才为重点,深耕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激发教育教学新动能,通过加强医工交叉平台建设,推进落实“AI+医学教育”行动方案,构建高水平产教融合拔尖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努力打造卓越医学教育的“交医品牌”。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大学 A06打造量身定制的“AI解剖课” 记者 刘昕璐2025-02-27 2 2025年02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