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范彦萍 曾经,国人热衷于在海外电商平台上抢购商品(俗称“海淘”)。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外包括留学生和海外华人,在“双十一”“双十二”期间,如同发现了宝藏一般,涌入中国电商平台。
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港湾集团董事长徐士龙看来,购买“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了老外生活的新时尚。也因此,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他想要为力推反向跨境电商发声。
之所以将这样的建议郑重带到全国两会上,徐士龙经过了一番考量。
在查询海关总署的数据时,他发现了一组有意义的数据:2023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 达到2.38万亿元,增长15.6%,其中出口1.83万亿元,增长19.6%。无论总额和增速,都远大于进口。
这组数据让徐士龙敏锐地意识到:“反向海淘”接下来应当大有可为,有望成为我国外贸经济新的增长点。
目前,不少国内大型电商平台均已经布局海外电商,比如拼多多海外平台等已经成为国外客户访问量极高的“反向海淘”平台。
徐士龙认为,与传统“海淘”业务相比,“反向跨境电商”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这是因为“反向海淘”有许多特点,比如其较多的是基于外国个人消费者的日常需求,采购商品的品种等更丰富,但单一商品的采购数量较小。对于配送速度的要求更高,不少平台已经建立了“海外仓”模式。其目前仍然集中在“中国制造”的日用品销售为主,推动个性化、中国特色、文化价值高、商品附加值高的产品跨境销售仍有提升空间。此外,跨境销售结算方式仍然依赖国外结算平台paypal或海外信用卡结算平台,通过国内支付平台结算的使用率仍然不高,这也制约了款项结算的安全性、便利度。
“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进‘反向’跨境电商提质增效,从政策扶持、平台建设、结算优化等方面提升,相信未来的‘中国制造’将再度‘占领’全世界。”对此,徐士龙深信不疑。
他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建议,比如探索优化顶层设计,将反向“跨境电商”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他认为,“中国制造”走出去不仅是外贸服务的一部分,更是提升中国形象的重要方式,要进一步优化政策引导,鼓励在“跨境电商”交易中通过社交平台、直播等推动中国特色的优质商品改变外国人的刻板观念,不仅提升经济效益,更提升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