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本报讯 多模态大模型助力交通事故自动定责、亚低温脑保护助力中风恢复、“麻醉+睡眠”破解孤独症难题……刚刚过去的周末,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学者计划项目展示交流会在闵行校区包玉刚图书馆展开,这场聚焦能源、健康、人工智能融合等前沿交叉领域的活动,汇聚来自学校十多个学院的未来学者计划研究成果,充分展现高校青年学子的创新活力和学术风采。
“溥渊未来学者计划”是溥渊未来技术学院作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于2023年2月发起的一项工作,该计划面向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本科生择优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和个性指导,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前沿创新力以及卓越领导力的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其间,本科生不仅可以与顶尖教授开展科研探索,还有机会参与顶尖科研机构的项目,培养自主学习和组织跨学科知识的能力。两年来,该计划已吸引学校十多个学院近百名同学参与。
此次,又有一批产学研深度协同孵化成果集中展出。随着智能交通的发展,停车场自主停车技术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实现停车场自主停车这一情景,常见的有车端智能技术,通过车辆自身的传感器定位,寻找车位并进行泊车。然而,车端智能技术在泊车和运行管理中有其局限,感知范围易受遮挡、决策难以全局调度,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当天的展示会现场,溥渊未来学者计划学子戚治齐带来一种基于场端随动激光雷达的车辆跟踪系统,通过引入场端感知控制实现车辆的全局调度。在车辆进入停车场后,司机即可下车,将车辆与系统交接进入自主泊车模式,停车场将使用激光雷达得到车辆的实时位置,同时根据停车场目前的车位信息,统一规划车辆行驶路径,避免和其他车辆间的碰撞,并控制车辆停入指定泊位;当司机需要取车时,在指定位置发送指令,车辆随即就可以由停车场远程规划路径,控制车辆行驶至司机身边,并完成与司机的交接。该方案为智能停车场这一应用场景提供技术支撑,推动车路协同技术在特定场景下的创新应用,对基于场端智能的智慧交通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而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交通事故频发,当前的事故责任认定多依赖人工分析现场视频和图片,存在效率低、成本高、主观性强等问题。如何利用智能技术高效、公正地完成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成为智慧交通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张颂安等导师团队的指导下,溥渊未来学者计划学子周梓谨开发了一套多模态交通事故自动定责系统,通过视频理解技术实现交通事故责任判定的自动化。
随着新能源汽车与便携电子设备对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激增,开发高压正极材料成为突破能量瓶颈的关键路径。王烁涵则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做了“探索高压,赋能高容量电池”的项目,希望通过探索,为未来电池发展提出一种可能性,推动固态电池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满足市场对于高性能电池的需求。
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是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之一,于2021年8月揭牌成立。学院在全国首次设立“可持续能源”“健康科学与技术”两个本科新专业,并携手医学院探索“4+4+X”医工交叉本博贯通MD+PhD项目,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卓越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本硕博培养体系,致力于打破学习边界、学科边界和学校边界,探索构建产教融合教育体系,面向未来产业培养战略型、国际化科技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