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上海启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促进产教无缝对接

记者 陈泳均

本文字数:2306

    在上海电机学院与上海智元机器人共建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场景应用联合实验室”内,青年报记者看到,学生正在有条不紊地调试机器人。上海电机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大二学生杨婧霞说道,“在联合实验室里学习和实践,不仅拓宽我们的视野,还让我们及时了解产业的最新动态。”这是该校落实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的举措之一。3月29日,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启动会召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成为首批试点的5所高校。

    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为何改革?

    锚定产业需求方向

    上海正在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两个先行先试”,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在此背景下,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之一,上海电机学院如何积极作为?

    在具身智能机器人场景应用联合实验室,记者发现,学生们热烈讨论、安装和调试机器人的场景随处可见。黑板上,清晰罗列机器人运行的三大关键,关节、运动控制和大脑,还写着学生们在实验室的挑战目标——“让机器人行走,跑起来!”在操作区,大二学生杨婧霞正和另外两名同学一起头脑风暴,评估机器人安装的精确度,探讨电机安装方案。杨婧霞介绍,“我和组员正在尝试安装机器人的仿跟腱部分,这个过程中,精确度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机器人能否顺利行走。”

    谈及学生到实践者身份转换过程中的感受,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大三学生余洋溢说,“最大的挑战在于思维模式的改变。作为学生,做作业更多围绕理论知识点展开。但面对企业需求时,还需考虑设备使用与人工相比的成本效率等问题,这需要商业思维。每个决策都涉及人力成本和资金投入,让我意识到思考的不再是作业题的参考答案,而是实际应用。”

    “当前,机器人产业是市场上最热门的话题和产业之一,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商业伙伴部总经理刘志强表示,此次我们与学校开展合作,正是因为在产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校与产业之间存在一个重要契合点:学校致力于培养卓越的现场工程师,而这恰恰是机器人产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机器人将广泛应用于千行百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每一个场景都需要工程师进行安装、维护和服务,然而这类人才目前极度短缺。

    记者了解到,上海电机学院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在校园内打造真实的教学环境,引入真实的机器设备,并安排工程师参与学生教学课程的设计,目的是将真实的产业需求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加速相关人才的培养,推动未来产业优秀工程师的成长和就业。上海电机学院遴选了机械学院作为试点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试点专业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先行先试。

    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开展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旨在深度对接产业,根据企业需求培养所需人才,打破以往按专业招生、按学科培养却无法适应新业态、新产业对新型人才要求的困境。本次改革的核心,是将企业需求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整体设计与实施过程,推动产业与高校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培育适配产业需求的人才。

    如何改革?

    重塑人才培养体系

    如何重塑人才培养?上海电机学院通过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启了重塑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上海电机学院院长龚思怡介绍,“本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牛鼻子’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全校本科生在1~4学年将分别进行为期1~4个月的综合实习实训,不断强化适岗能力。”学校已与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等几十家优质企业共建实验室和“现场工程师工作站”。

    “强化‘内功’,打造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队伍,是应用型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必要保障。”龚思怡表示。记者了解到,上海电机学院持续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全职教师中30%要具有企业工作经历,50%能主导企业项目研发,来自合作企业的兼职教师深度参与教学实践占比30%以上,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师资生态。

    前不久,在上海电机学院举办的2025届毕业生春季校园招聘会上,来自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先导产业领域的100余家优质企业,纷纷找到了心仪的“未来员工”。不少企业表示,面对未来AI和机器人工业化的挑战,具备过硬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有一定实习经验,还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大学毕业生,已成为他们眼中的“香饽饽”。

    “企业眼中的‘香饽饽’之所以受欢迎,主要是因为这些毕业生具备职场‘即战力’。”龚思怡介绍。学校推行的“大一结束选专业,大二结束选产业,大三结束选企业,大四结束选职业”的培养路径,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专业、所服务产业、所实习企业和所选择职业,实现学生培养与产业企业的需求精准对接。

    ■06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头版 A01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促进产教无缝对接 记者 陈泳均2025-04-01 2 2025年04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