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的是长笛演奏,在校期间就参加了不少演出,现在想接触各大乐团应聘演奏员。”昨天,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音乐表演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李可怡在2025届上海高校春季促就业艺术人才专场招聘会上投递简历。这场招聘会在上音歌剧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140家用人单位,采用“线下+线上”双展位模式,提供370多个招聘岗位,共招聘2000余人。
■03
昨天下午,上音歌剧院因为一场招聘会而迎来一张张充满青春朝气的面庞。这场名为2025届上海高校春季促就业艺术人才专场招聘会艺术浓度爆表,除知名剧场、职业院团、教育机构外,还有很多游戏、新演艺平台、互联网科技企业、文化传媒企业前来揽才。记者观察到,上海文化演艺市场的日益繁荣,正给年轻的求职者带来更多机遇和更强信心,同时,招聘会也呈现出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就业方向多元拓展的就业新态势。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文化艺术繁荣带动人才需求
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音乐表演专业大四学生李可怡只逛了几分钟招聘会,就让她倍增“找到好工作”的信心。“因为平时乐团相当于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所以很难有大规模的招人机会,但今天已经看到很多大团来招人,我觉得挺不容易的。”
学习长笛的李可怡最青睐的求职意向是应聘到一个乐团担任演奏员。在她看来,演奏员是一个比较稳定而且符合自己就业期待的职业。“每天都可以去跟各个演奏家合作,通过各种各样的演出,接触到不同的作品,这很幸福。”
无论是作为普通观众去剧场感受艺术氛围,还是作为一名青年学子在各个平台上锻炼演出,上海演艺市场的繁荣以及公众整体素养、底蕴和审美,都让李可怡坚定,上海的乐团是自己想要追寻的理想状态。除了基本薪酬,大多数乐团还有演出补贴,这也让她觉得,各方面的保障都比较完备。
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辅导员王晗发现,当下的国潮国风热,也让民乐系同学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自得琴社今天也在,所需人才跟我们这个专业适配度非常高。”
记者在现场看到,上海爱乐乐团、上海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九棵树爱乐乐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等知名剧场、乐团、院团都在现场摆出摊位,作为今年才正式亮相的上海西岸大剧院此次也加入招兵买马的队列,各单位的HR通过和同学们积极交流加深彼此的认知和了解。
时代发展创造出新岗位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音乐科技与艺术专业研三学生张韫池对自己所学专业有着强烈的认同感。除了传统音乐基础,平时专业学习还融入了音乐在线设计这类偏创新型和技术相关的课程,不断加强练就的创新能力,让她对跃入职场并不畏惧。
“我们跟企业联合的创新项目很多,比如我之前参与字节的音频标注的项目,因此,去担任模型评测、数据标注的工作,可以成为我们的求职方向。我们也会有很多的艺术实践项目,就业方向也可以是参与音乐创作和配乐相关。”张韫池还曾接触过汽车行业调音工作,努力拓宽自我能力边界,更好地为适应就业市场做准备。她相信,能力匹配岗位,跟随时代的脚步,同时结合自己个人兴趣,就能在一个行业里长久发展。
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尹晓楠注意到,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艺术生就业领域实则在不断拓宽。“以往,学院学生主要负责传统展览布置,现在借助AR交互等技术,他们能打造出更具沉浸感的展览。比如上海图书馆东馆的展览,还有半马苏河灯光秀,都有我们学生将专业与新技术融合的成果。”她提到,学院通过引入行业导师,开展项目带教,让学生提前接触行业一线,熟悉市场需求,为就业做好铺垫。
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师占成此次回到母校招揽人才。今年,除了招聘传统音乐专业人才,还想聚焦音乐工程领域。“随着人工智能影响音乐创作,我们同样急需跨界人才,推动学科前沿发展,培养契合时代需求的学生。”
叠纸游戏校园招聘主管王欣雨说,游戏公司现在对音乐人才也是求贤若渴,游戏音乐品质至关重要,因此,会更看重应聘者的灵感与创意。此次招聘涉及游戏配乐设计、制作等岗位,公司期望吸纳能将音乐灵感融入作品、打动玩家的人才。
12所高校毕业生齐齐奔赴
此次招聘会由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和上海音乐学院共同主办,沪上12所有着相关艺术专业的高校作为支持单位,共邀请来自全国139家用人单位参会,共提供378个岗位,招聘人数达2000余人。招聘会采用“线下+线上”双展位模式,每家参会单位还配备独立线上展位,支持上传宣传海报、短视频等内容,全面展示岗位信息与企业风貌,拓宽就业信息传播渠道。
招聘会现场,上海音乐学院优秀学生“音才助飞”计划孵化的项目还带来四组音乐快闪。当铜管、弦乐、竹笛、长笛等多种乐器奏响,为紧张忙碌的招聘会现场注入了一股清新的艺术气息,既展现艺术人才的活力与风采,也为求职者们缓解压力,给招聘会营造轻松氛围。在此期间,还设有“音才助飞”成果展示、创新创业与就业联动平台、企业现场面试和宣讲等环节,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搭建更具深度和效率的对接平台。
上音方面介绍,目前,学校已经建立校级实践基地12家、院系级实践基地30余家,就业指导中心也正不断完善“思政引领、专业筑基、实践赋能”的育人体系,紧跟社会需求,精准施策,为毕业生提供全过程、多层次的就业服务,进一步完善“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推动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的精准适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