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文化

上海音乐厅:是城市文化地标,亦是市民公共会客厅

让高雅艺术成为海派生活“标配”

记者 陈宏

本文字数:3796

    已经坚持了13年的公益品牌“音乐午茶”。受访者供图

    看一看北魏年间的永宁寺塔、在AI技术下变幻的宋代建筑屋檐,听一听巴洛克音乐与“观音兜”的融合,再VR体验一下基于藏地文化创造的未来世界,这两天,不少市民和爱乐者在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四楼的乐∞空间(注:乐无穷空间),沉浸式感受了一趟穿梭于古塔、园林、廊柱和未来世界的声景实验。

    对熟悉音乐厅的观众来说,这是这座近百年历史城市文化地标近些年来的日常。她不再只是传统的演艺空间,而是变成了市民乃至游客文艺生活的一个常驻地、一个必选项。  

    青年报记者 陈宏

    用80元听大师登台

    十年间吸引近10万观众

    当下正进入后半程的上海音乐厅2024-2025音乐季,名家大师们接踵而至,仍在高潮迭起。这个涵盖了390场音乐会的音乐季,恰逢上海音乐厅平移20周年以及建成95周年两个重要纪念节点,迎来了一批世界级音乐家的到访或回归。

    62年前在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大赛中代表中国首次获奖后就来到音乐厅演出的华人钢琴家殷承宗,20年前音乐厅平移完成后首个登上“新音乐厅”舞台的世界著名交响乐团——英国皇家爱乐乐团,全世界最受瞩目的次女高音之一艾琳娜·嘉兰莎……这些名家名团,是上海音乐厅舞台上轮番呈现的日常,也是音乐季品质的保证。

    但高雅音乐不只有名家名团,如何让它成为普通市民也能消费得起的文艺生活选项,成为音乐厅的一大课题。“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是普惠性。”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介绍,音乐厅始终将“低门槛、高品质、可持续”作为行动准则,通过机制创新破解“阳春白雪”与“大众需求”的二元对立。

    其中有一个典型代表,即培养了无数青年音乐家的公益品牌“音乐午茶”。始于2012年1月的这份“午茶”,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工作日午间持续举办的沙龙音乐会项目,十三年来以每年上演220场左右音乐会的密度、100%的销售率坚持至今。累计举办2400余场,惠及近50万人次。在音乐午茶留言本里,观众留下深情表白:“这杯30元的‘午间音乐咖啡’是我的精神食粮”。

    “大师公益”系列则实现了艺术普惠的“顶格配置”。2024年12月8日,音乐厅特邀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的音乐学和音乐教育学院吉他系主任、巴洛克吉他演奏家斯蒂芬·柯伊姆,倾情演绎古典吉他的“前传”,这位国际大师的演出票价是——80元!用80元就能听到大师登台,十年间吸引近10万观众。

    把音乐厅的每一处

    都变成文化“新场景”

    上海音乐厅的门前广场上,有一片银杏树林。每逢深秋,不少市民就开始惦记起它们,每天关注天气预报,希望天气冷,又不想刮大风,非常纠结——天冷了,银杏树叶才能黄,但大风肆虐,可能会将树叶吹得稀疏,影响美感。

    如此惦记,只是因为每年上海音乐厅会在这里举办一场银杏音乐会。从2013年起,这个让自然景观与音乐相结合的概念音乐会,已经陪伴沪上爱乐者和市民游客走过了11年。金黄的银杏树下,曾与施特劳斯“偶遇”,遇见过“落叶交响曲”,走过“贝多芬的白天与黑夜”,跳起过“冬日华尔兹”……这道“季节限定”的音乐厅“招牌菜”深受广大市民欢迎。

    最近的一场银杏音乐会是2024年的海派情境主题,特邀青年二胡演奏家马稼骏,上海六幺琵琶国乐团“上海姑娘”们,古典吉他王志鹏、顾怡丰、马俊瑶,琵琶卞艺诺以及导聆张伯君,用三位本土青年音乐人马稼骏、徐鸣鹤、金望的原创或改编作品,娓娓道来一幅幅上海生活图景,让观众沉浸式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的浪漫。

    “新时代的文化服务,必须突破剧场围墙。”方靓说,音乐厅以“艺术+”思维重构服务场景,让文化浸润城市肌理,“银杏音乐会就是巧妙利用上海音乐厅独特的银杏景观,将百年建筑外的自然景观转化为沉浸式演出场域,打造出户外音乐会品牌,免费服务大众。通过创新形式,将自然景观与文化演出相结合,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景和内涵。”

    从2013年推出后,每年12月的“银杏音乐会”因为屡屡开票即秒空,近两年来音乐厅还特意开启了线上直播,“观看人次近百万,成为了市民喜爱的文化盛事”。环境音乐与落叶私语交织,市民在金黄地毯上席地赏乐。网友评论:“这是独属于上海的浪漫,音乐让城市有了温度。”

    除了银杏树,音乐厅的外墙甚至都成了海内外游客的打卡点。前两年,“光音的故事”大型3D Mapping墙体秀在音乐厅西侧“艺术之墙”上演。在璀璨光影中,通过建筑、艺术、音乐、光影、科技的交互,用序章、回响、变奏、新生、华彩五个篇章将上海音乐厅、上海文化和城市故事娓娓道来,不少旅行社都把这个光影秀写进了它们的上海旅游推介中。

    文化创新需要“破界思维”,上海音乐厅通过“空间破壁、技术赋能、体验升级”的三重变革,在跨界融合中实现文化服务的几何级增长。

    邀更多力量加入

    社会大美育的“生态林”

    音乐厅近年来日益成为一个艺术的平台,而不仅仅是一处演出场所。通过“全民、全龄、全域、全时”的美育规划,所有人都能在这里感知艺术,甚至包括2岁的低龄宝宝。

    音乐厅有一个专为2~5岁儿童设计的沉浸式音乐启蒙课程,让不少家长都念念不忘。它根据这个年龄段儿童的音乐发展需求,结合经典儿童寓言故事,在童话故事里学音乐,比如,一台以小红帽为爷爷庆祝生日为主线的剧,以动物为主题,通过不同的音乐片段与四种动物形态相匹配,设计了一系列互动活动,因为故事性和互动性都很强,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

    “文化服务不能‘一锅烩’,必须建立分众化、全链条的服务体系。”方靓说,音乐厅为此构建了“艺术教育品牌矩阵”,覆盖从2岁幼儿到银发群体的全生命周期。除了“八音小课堂”,还有“家庭音乐会”精准服务亲子群体,针对3~12岁儿童及其家庭,打造原创主题音乐会;“见习主理人”立足青少年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针对7~13岁儿童,设计艺术管理视角的社会见学活动。

    瞄准社会美育需求,增强市民的参与感,是上海不少文化机构都在推进的新动作。上海音乐厅也一直在探索扩大社会协同能力,构建共建共享的生态圈。“我们结合票务数据、社群反馈优化服务,如2024年推出的‘家庭美育课堂’已形成独特范式,回应亲子群体教育焦虑,聚焦音乐美育话题,邀请资深教育家、学者和家长代表,通过讲座、对谈、互动分享等形式,探讨艺术教育的前沿理念,进一步服务于家庭美育理念的普及,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美育生态。”方靓介绍说,这种“理论+实践+共创”的模式,让更多家庭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创造”,也让社会大美育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当下的上海,正在全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包括上海音乐厅在内的上海各大文化机构,都在持续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探索更新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以期让每个市民都能在艺术滋养中感受美好,让海内外游客在这座城市感受更具活力、更有温度的城市文化生态。

    [短评]

    音符跃动“听见”城市温度

    记者采访上海音乐厅已有不少年,见证了她旗下公共文化品牌的不断诞生、成长和演变。除了承担极富特色的音乐演出任务之外,她因地制宜,将外部的墙体、内部的空间甚至银杏树、草坪等公共设施,都“发展”成为了音乐的好朋友,吸引着市民和海内外游客前来。

    音乐厅美轮美奂的建筑,因为容纳了太多人的故事,变得生动、温暖、有情感。她和市民相互给予的,正在不断积淀,融入城市肌理,在日新月异的城市风貌中,传承着我们熟悉的文化气息。

    这当然是跟上海的整体文化战略密切相关。“是城市文化地标,亦是市民公共会客厅”,上海音乐厅总是挂在嘴上的这句话,也已经写入了上海各大文化机构的基因序列,成为上海这座东方大城发展公共文化、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一个缩影。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文化 A05让高雅艺术成为海派生活“标配” 记者 陈宏2025-04-11 2 2025年04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