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热爱

一封写给陌生人的“情书”

——当高铁清洁袋成为漂流瓶……

文/记者 陈诗松 实习生 张振宇 图/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本文字数:3479

    新华社 图

    【文/青年报记者 陈诗松 实习生 张振宇  图/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你知道“高铁漂流瓶”吗?最近几年,很多年轻人尝试着在高铁的清洁袋上写下自己此时的感悟、对未来的畅想、对陌生人的祝福等内容,当他们下车时,他们会把这个“藏满心事”的清洁袋留在列车上,直到被下一个旅客发现。

    见字如面、纸短情长,他们在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上,用最传统的交流方式传递着自己的善意,而这也是独属于他们的浪漫……

    写信者:你好陌生人,见字如面

    天淇是一位在湖南长沙上大学的学生,她打算大学毕业后就出国留学。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几年,自己陪伴家人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所以如果各方面条件都允许的话,周末她就会坐高铁回家看看,毕竟高铁很方便,要不了多久她就能到家。偶然间她在社交媒体上看见了有人在高铁清洁袋上留言,那一瞬间她就觉得,这种新奇的方式可以给别人带来温暖,这也是件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她也加入了书写漂流瓶的队伍之中。

    “每次落笔,写下的内容都是有所不同的,毕竟每次的心情都不一样。”天淇说道。某一次出行,天淇习惯性地拿出笔,开始在清洁袋上留言:“不知道你的目的地是哪儿,希望你一路顺风,生活一切顺利,保持热爱,奔赴山海!也希望我自己可以通过这两年的努力拿到名校的offer!”

    和之前的漂流瓶有所不同,这一次天淇在袋子上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下车后没多久,她惊喜地发现,手机响了,是下一个乘客发来的好友申请。这是一对父女,回家后,小女孩特意画了一朵花,拍照“送”给了天淇,并给她留言:“天淇姐姐你好呀,昨天在高铁上爸爸把你的信递给我看了,很高兴认识你,送你一朵我画的花,希望你天天开心!”对于天淇和这位小女孩来说,这或许是独属于她们两人的小幸福。

    另外一位网友乐叶在去年十一假期回老家的路上,同样在高铁上留下了漂流瓶。提笔时,乐叶已经毕业两年多,时间不长,但他换过好几份工作,现在他正从事着电商工作。对于他而言,慢下来写封信是这个短视频时代一种宝贵的精神交流方式,只有翻开信件,才能切身体会到字里行间传递出来的温情。前年元旦,他就给之前的同事手写信件送上新年祝福,同样地,他也收到了一份真挚的反馈。

    这次回家,他想着去探望一下青春时的玩伴和老家的表姐。虽然很久之前,他就在社交媒体上了解到高铁漂流瓶这种新奇的玩法,但真的动笔时,他的思绪又变得有些杂乱。或许是因为家乡的变化太大,脑海中熟悉的家乡和窗外的景色有些出入,又或许是因为初秋的落叶让他想起了自己的青春。总之,在正式落笔前,乐叶还特意打了草稿。

    “‘人生南北多歧路’,说一帆风顺太假。‘小大人’,祝咱俩都能在这一路披荆斩棘!”乐叶把这句话作为漂流瓶的末尾,而对于他来说,未来也许还有很多路需要披荆斩棘。

    收信者:纸短情长,温暖如春

    2月22日,小刘和丈夫从上海去江苏苏州选婚纱,在他们返程的高铁上,收到了一份意外的礼物。

    苏州到上海很近,近到她所乘坐的G7019仅有28分钟的车程。在这短暂的28分钟里,小刘看见了上一位旅客留下的“漂流瓶”:“我想你也应该是在进行一段有意义的旅程,祝你旅途平安,落子无悔。祝我顺利上岸,也祝你收获好运!下一站见!”

    “我觉得对方应该是一个很有仪式感也很热爱生活的人,如果是我留下了纸条或者祝福,我一定会很期待可以得到对方的反馈和回信,所以我就尝试在社交媒体上发帖,如果她看见的话,应该会很惊喜。”小刘说道。在她的社交媒体主页上,目前的第一个帖子便是收到的漂流瓶,除了照片,她还精心设计了一番帖子中的文案:“那些被阳光晒暖的祝福,让偶然停驻的座位有了温度。”或许对她而言,漂流瓶也是一份独特的新婚礼物。

    除了小刘,杨小敏也收到了漂流瓶这份意外之喜。今年的3月2日,杨小敏结束旅行,踏上G8828次列车从唐山返回北京,她也没有想到,返京的路上,还有一个隐藏的“旅行彩蛋”。

    给杨小敏写信的是一位21岁的青年,首都北京,是他21岁的第一站,也是属于这个年轻人青春中一场疯狂的、说走就走的旅程。在信中,他写道:“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路途遥远。祝,四季平安,万事顺遂!”或许当杨小敏看到漂流瓶时,他已在首都北京继续书写自己21岁的青春。和小刘一样,杨小敏也把这件事分享在社交媒体上,并送上自己的祝福:“羡慕你说走就走的勇气,人生是旷野,趁年轻要疯狂一把,希望你的21岁快快乐乐,没有烦恼!”

    回忆起这件事时,杨小敏说道:“也许有人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但他可以通过文字分享自己的感受。下次坐高铁出行时,或许我也会写一封信,留给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毕竟这也是一种乐观心态的传递。”

    记者手记

    鱼传尺素,一场温暖的书信接力

    你上次写信是什么时候?又是写给谁呢?

    对于这个问题,你是否和我一样,要思索良久才会想到答案。在小红书的“清洁袋手写信”话题中,截至发稿已有736万次的浏览。在该话题下,有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书写漂流瓶和收到漂流瓶的惊喜。在网友的不断接力之下,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加入书写漂流瓶的队伍之中。在感受到漂流瓶带来的温情之时,也有网友表示担忧:自己写的内容是否会在到站后被工作人员清理?

    对此,铁路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列车到达终点站时清洁人员会整理座椅靠背内的清洁袋,从环保的角度上来说,如果没有被撕开或弄脏的话一般不会进行更换。对于此类被写上文字的袋子清洁人员会进行判断,没有不当内容的话一般都会保留。”这句话给了有担忧的旅客一颗“定心丸”,不过也有旅客提议:清洁袋的初衷毕竟是处理垃圾用的,而非留言。若是向陌生人传递善意,是否考虑在车站设置漂流箱,旅客可以在候车时把写完的信件投递入箱,交换信件。

    诚然,随着智能设备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交流的方式正在逐渐多元化,电脑、手机,甚至是智能手表都可以做到与人即时通信,写信这种传统的交流方式已经逐渐被淡忘。但也正是由于信息传输速度越来越快,即使身处异地,面对面交流也变得唾手可得,人们却又开始“考古”——在高铁这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上,用着最传统的交流工具,去向陌生人传递善意。

    背后的答案和原因或许有很多,但最关键,也是最直抵人心的一点,我想应该莫过于“真诚”二字。一封百来字的漂流信,可能是落笔者反复修改的结果。他们可能会在手机的备忘录上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也可能会在上车前就反复思索,目光在之前珍藏的阅读笔记和草稿上反复游走,直到将这百来字打磨成型……也正因为“真诚”二字,所以在收到漂流瓶的那一刻,收信者才会切身体会到“展信佳”这三个字在信息爆炸年代的含金量。

    古人云:“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在那个书信、车马都很慢的年代,他们每天最大的期盼,或许就是拆开来自远方亲友的书信,感受到来自字里行间的关心和温暖。而现在对于无数乘坐高铁的旅客来说,信息传输变得迅速,乘坐的列车也可以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尽管旅客出发的目的各有不同,但收信那一刻的“展信佳”或许是和古人相通的,因为在这一刻,我们都感受到了笔墨在纸上渲染出的温情。

    “展信佳”的那一刻,更是一场传递了千年的浪漫。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热爱 A06一封写给陌生人的“情书” 文/记者 陈诗松 实习生 张振宇 图/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2025-04-13 2 2025年04月1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