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本报讯 昨天记者从市公安局了解到,一季度,全市110报警数、刑事立案数同比分别下降2.1%、7.1%;电诈案件既遂数、接报金额同比分别下降14.1%和21.4%;全市重点区域高峰时段拥堵延时指数同比下降4.01%,高峰时段平均车速同比上升4.97%……一串串数字,是城市平安的标尺,更是警务模式转型升级的注脚。
今年以来,上海公安机关锚定“世界一流的平安城市、世界一流的警务模式、世界一流的警察形象”奋斗目标,以科技赋能提升新质战斗力,源头治理隐患、精准打击犯罪、优化政务服务,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追求守护“无声”、安全“有感”的更高境界,以公安工作现代化护航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
构建空中智“沪”网
快处善治排堵保畅
得益于新质战斗力对治安掌控力的提升,勤务精准性和科学性进一步提升,“用警更少、效果更好”成为现实。
“驾驶员请至安全区域等待,警用无人机1分钟后抵达现场!”4月17日13时许,在黄兴路进国定路约20米处两车发生交通事故,当手足无措的驾驶员报警求助后,杨浦公安分局交管支队机动大队副大队长、肖玉泉中队领航人倪嘉辉研判事故等级后,立即在“睿鹰”无人机指挥台上定位车辆位置,点击“起飞”按键,距离现场最近的警用机库随即升空“睿鹰”无人机飞往目的地,全流程自动采集事故双方信息数据,8分钟后双方驾驶员收到快处易赔办结短信,驾驶车辆驶离道路恢复交通通畅。
“警用无人机快处易赔比民警到场处置节约时效40%以上,减少车主等待时间和节省警力的同时,极大缩短事故对道路通行的影响!”倪嘉辉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介绍道,自杨浦警方在全市率先开展简易交通事故无人机全自动快处易赔应用以来,占远程处置交通事故总量的28%,道路通行效率提升35%。
织就预警网络
源头化解矛盾风险隐患
警情就是民生温度计,每一起重复警情背后都是群众的急难愁盼。在上海浦东新区这片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如何在超大城市治理中实现“警情清零、矛盾见底、风险可控”?浦东公安分局以“情指行”一体化运作模式为引擎,创新构建警情全周期盯办机制,用“小警情”的精细治理筑牢“大平安”的民生根基,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今年2月,浦东公安分局指挥中心通过警情梳理发现辖区内张先生一周内因感情纠纷多次报警,迅速将线索下发至临港新城派出所。原来夫妻俩感情破裂后,矛盾不断激化,甚至发生肢体冲突。民警、调解员一月内为两人开展四次协商沟通,最终促成和解,消除了冲突升级的潜在风险。
上海公安运用预警模型对当事人反复报警的纠纷类警情进行深度分析比对,精准定位容易引发恶性案件的矛盾纠纷,避免了一大批“民转刑”“刑转命”案件的发生。针对此类警情,分局长、派出所所长“双长盯办”,依托“三所联动”机制靠前主动调解,努力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联通数据链路
倾力优化便民惠企服务
“原来跨省迁户口起码要回老家一次,有时候材料少了错了,就得多跑一个来回,现在在上海就能办,真是太方便了。”近日,来自安徽的李女士在上海市公安局金山分局亭林派出所成功办理户口跨省迁移,避免了来回奔波。自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公安机关率先探索户口跨省迁移“一站式”办理服务以来,深受群众好评。
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前提是公安政务数据的安全共享。为统一技术应用标准和数据使用规范,降低不同地区间的数据共享复杂度,上海公安创新打造“长三角公安政务服务内部协作平台”,通过对接四地公安业务系统,让办事材料、办事结果等信息得以跨区域流转,为“办户口”“换证件”等重点事项“跨省通办”奠定扎实基础。
数据的高效流转也打破了传统属地管辖限制。人口管理部门通过派出所“跨所合作、联动办件”,构建起户籍业务“全市通办、就近能办、异地可办”的新模式,真正做到“全市通办一小步,便民服务一大步”。目前,已实现户口迁移、户口注销、户口登记项目变更三大类18项高频户籍业务“全市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