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青年

两周内连续两例捐献,一所高校的育人密码

​19次“生命相遇”递交温暖答卷

记者 刘昕璐

本文字数:1480

    付泰源(左)和郑昊麟分别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五四青年节来临前夕,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接连上演两场温暖的生命接力。4月29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22届校友郑昊麟在上海长海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成为上海市第713例、该校第1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而就在十多天前的4月18日,2018届校友付泰源完成了上海市第708例、学校第18例造血干细胞的捐献。两位青年以青春热血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青年节到来之际送上“爱的礼物”,更交出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答卷。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从“误解”到主动加入

    回忆起捐献初心,00后的郑昊麟坦言,自己曾对造血干细胞捐献存在“开背抽骨髓”的刻板印象。2019年,学校学长学姐成功捐献的事迹,让他了解到捐献流程与献血类似后便毅然报名入库。2024年初,首次匹配成功但因体检“沉默期”错失机会,2025年初,再次接到通知时,郑昊麟“想都没想立马答应”,在家人鼓励下坚定完成这场跨越两年的生命之约。采集结束后,他想对患者说:“愿你带着爱和希望,重新拥抱生活。”

    95后的付泰源捐献之路则始于2014年入学时的一次宣传活动。“当时觉得这种方式能救人,就登记了。”十年后,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他才意识到彼时做出的这份承诺的重量。面对首次体检指标不通过,他连续调整身体状态,第三次体检达标后,从苏州奔赴上海完成“十年之约”。当得知受助者是河南老乡并收到饱含感激的书信时,他感慨“庆幸自己从未放弃”。

    在造血干细胞采集室,两名青年的热血捐献见证着同样一个青春抉择:郑昊麟忍受4天动员剂注射的不适,付泰源为达标坚持三个月健康管理,他们用行动让“奉献”二字闪耀着新时代的青春光芒。

    郑昊麟说:“捐献不是终点,而是爱传递的起点。”付泰源同样从患者感谢信中读到更深的责任——未来,当让爱心成为生活的常态。

    高频次公益的育人密码

    对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来说,短短两周内的两场生命接力不是偶然。截至目前,二工大已有19名学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6000余名师生加入中华骨髓库,捐献规模在沪上高校位居前列,“每40名上海市捐献者中就有1名二工大学子”。2024年,学校更以“1年4例、4个月3例”的高频次书写公益传奇。

    学校依托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队,通过专业化宣讲进行科学宣教,提供全流程保障,将“厚生、厚德、厚技”的校训精神融入育人实践。从2005年上海市第59例、学校第1例干细胞捐献的丁杰到2025年的郑昊麟、付泰源,19次“生命的美丽相遇”,正是“立德树人”落实于行动的生动注脚。

    2025年的“五四”钟声即将敲响,这些在实验室、职场与病房间奔走的年轻人,用热血担当诠释着“青年力量”——是在他人需要时毫不犹豫伸出的双手,是将个人价值融入社会所需的赤子之心。

    生命接力的故事仍在延续。当一袋袋承载着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送往病房,19次“生命相遇”早已超越个体善举,成为一所高校、一群青年向社会递交的温暖答卷。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青年 A04​19次“生命相遇”递交温暖答卷 记者 刘昕璐2025-05-02 2 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