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报讯 城市和青年发展,数字社会与青少年发展到底有哪些紧密的联系?5月10日和11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城市与青年发展”学术研讨会和“数字社会与青少年发展”国际研讨会分别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与青年协同发展的前沿议题,共同探讨数字时代青少年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5月10日举行的“城市与青年发展”学术研讨会围绕着“青年发展与城市未来”和“职业发展与城市空间”两大主题展开。会议发布了《中国城市年轻力评价体系》和《上海市青少年蓝皮书:儿童与城市》两项研究成果。
在主旨发言环节,四位学者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视角展开分析,探讨城市与青年之间的深层次互动逻辑。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会首席专家杨雄提出从“转译社会学”视角看待城市空间与青年群体间的互动,分析了青年如何通过文化符号和制度实践,动态实现社会关系重构与身份认同。中国青年社会学会会长李春玲教授运用定量数据分析,对京沪两地青年中等收入群体的结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为城市青年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实证依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校长廉思教授聚焦三四线城市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路径,提出破解城市发展困境的重要建议。广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胡波教授从哲学视角批判反思数字技术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冲击。
5月11日,“数字社会与青少年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针对全球青少年面临的网络沉迷、社交虚拟化、价值观冲击等数字困境,来自中国、马来西亚、日本、泰国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共同探讨数字时代青少年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数字素养与教育创新等议题。
主旨演讲环节中,各位专家学者聚焦数字技术对青年文化认同、心理健康、价值观念与人才发展的多维影响,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思想碰撞。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继焦研究员以现象级游戏《黑神话:悟空》为例,提出中华文化的“厚实力”正通过数字载体激发青年的文化自信。日本京都产业大学荻野晃大教授与岑智伟教授合作,通过跨国比较分析,探讨了AI技术对不同国家大学生幸福感的差异性影响。马来西亚拉曼大学陈忆文副教授分析了马来西亚华裔青年群体中“躺平”现象背后的代际价值观变迁。上海市科技干部管理学院院长曾方教授归纳了当今科技前沿的主要特征,并对上海青年人才的成长路径提出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