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5年F1中国大奖赛的300多名志愿者、累计超万小时的服务,到十万分之一概率的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再到“百团进百居(村)”的基层实践,这些数字背后有着怎样的青春故事?在近日举行的“志愿同心·驰骋同行”——F1赛事志愿服务总结暨嘉定区青年志愿者风采展示活动上,这些发光发热的志愿幕后一一揭开。活动由团市委、嘉定区委、久事集团党委指导,市希望工程和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嘉定团区委、久事集团团委共同主办。
青年报实习生 王馨怡 记者 陈诗松
F1赛场上,他们是另一个“引擎”
“多年财务工作让F1对我来说只是报表中的数字,直到今年成为志愿者,才真正‘上场’。”久事体育的何玥霖这样回忆自己的F1志愿经历。作为水景广场的咨询台志愿者,何玥霖每天要解答上百位观众的问题,包括方向指引、失物登记、票务咨询、紧急通道位置等。这是一个高密度高强度的岗位,她将这一岗位形容为“没有油门的方向盘”。面对一位因语言不通而焦急跺脚的意大利车迷,何玥霖灵机一动,用手机翻译软件打出:“别担心,法拉利会赢的!”对方从焦虑转为大笑。“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志愿服务的魔力,就是把焦虑变成微笑。”
赛事三天,她看到志愿者们凌晨4点就位准备物资,在烈日下为轮椅观众护送全程。在赛道边的短暂间隙,看见赛车呼啸而过的瞬间,她突然明白:“F1在中国的意义,从来不只是GDP数字或收视率,而是一群人二十年如一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热爱与坚持。”
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的陆诚彬在参与赛事志愿工作时,曾为一位外国车迷找回丢失的相机,也曾因现场指示不足主动向主办方反馈改进建议。“第二天,新增了指示牌,我们还自发绘制了最优路线图。”他说,“志愿者不只是执行者,更是服务流程的优化者。”
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寒雨则在地铁口值守时,主动用英语为一位迷路的外国游客介绍换乘路线。离别前,对方竖起大拇指,用生涩却真挚的中文说了一句“谢谢”。“那一瞬间,我体会到城市文明的温度,就在这些小小的帮助里。”
志愿精神,从不以时间计量
在长海医院血液科的采集床上,姚支铜静静看着鲜红的血液从右腿流出,经过血细胞分离机三十多个循环,再从左臂缓缓回输。这一刻,他等了整整八年。“我没有犹豫,没有权衡,就像战士听到冲锋号。”2016年3月,作为医院团总支书记,姚支铜响应团区委号召,与两位青年医生签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书。八年后,2024年春节前夕,市红十字会来电——他与海南一位11岁白血病患儿配型成功。身为曾经的检验科血库医生,姚支铜深知:“非血缘配型成功率只有十万分之一,对那个孩子来说,我可能是他唯一的希望。”为让造血干细胞更优质,他控制饮食、坚持锻炼,两个月减重15斤。“孩子已经停药等待了,我必须以最好的状态完成捐献。”
这是一场双盲捐献。姚支铜永远不会知道那个孩子的名字,孩子也不会知道他是谁。捐献完成后,他没有收到任何消息,但正如负责采集的医生所说:“没有消息,其实就是最好的消息。”这通常意味着移植顺利,供血充足,没有出现排斥或意外状况。更令他欣慰的是,在他的带动下,南翔医院又有二十多位青年主动加入了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资料库,志愿精神就此薪火相传。
在嘉定,青年志愿服务已经融入基层治理的日常。从2024年启动的“百团进百居(村)”项目开始,企业团组织与社区青年携手,围绕“一老一小”、心理健康、非遗传承、安全科普等议题展开服务行动。
从个体奉献到群体行动,嘉定青年志愿服务正在形成新的格局。作为“上海青年志愿者品牌建设行动”的重要一环,嘉定团区委在此次活动中发布了两项重点成果,全面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挺膺担当、勇挑重担的精神风貌。
嘉定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胡建会在活动现场发布了五款青年志愿者主题徽章,涵盖“嘉赛有我”“公益有我”“乡村振兴”“一江一河”“青春社区”五大主题,旨在激励青年亮身份、担使命、当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