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见习记者 朱彬
本报讯 5月10日早上7点,“一个鸡蛋的暴走”公益徒步筹款活动正式鸣枪,上千名队员齐步开走。今年是该活动发起15周年,在保留传统经典路程50公里之外,今年活动特地增加15公里路线,共吸引了近3700名人员参与。按照平均时速4~5公里每小时计算,50公里路程步行需要10至12小时,究竟是什么吸引了这些参赛选手参与挑战呢?
15年全勤,参加已成为一种习惯
“一个鸡蛋的暴走”是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发起的公益项目,通过12小时50公里徒步挑战,助力儿童身心健康。15年来,“一个鸡蛋的暴走”至今已吸引近14万公众参与活动。
从事电商行业的林森便是其中一位15年“全勤生”。关于为何一直坚持参加这项活动,他解释称自己平时就喜欢户外运动,也从事公益活动,最初只是想挑战一下自己的徒步极限。没想到如今成为了一种习惯。
让他一直参加“一个鸡蛋的暴走”公益活动的还有他对联劝公益的信任。“不仅仅是活动形式吸引人,联劝公益本身也值得我们信任,会邀请我们实地探访一线公益机构,了解他们的公益内容,譬如探访‘宝藏小屋’。”联劝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郑依菁介绍,宝藏小屋是为来沪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保障服务的儿童空间,今年会在浦东新区36个街镇落地。
林森今年组建了一支3人队伍,为活动筹集款项4万元。于他而言,暴走是和新老朋友沟通的一个平台。通过“一个鸡蛋的暴走”,他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做公益,而是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三年三种身份,暴走成为每年的仪式
七百多支参赛队伍中,华师大社会学专业学生是平均年龄最小的队伍。大三学生周泽豪是其中一员。从大一开始,他每一年都以不同身份参与了暴走活动。“第一次是队员,第二次是队长,第三次是后勤。”不同于单纯为别人提供志愿服务,他认为暴走活动更多是对自己体力、精力和毅力的挑战。“做公益一般性以为是单方面的给予和付出,更多依靠公益人的善意,但暴走可以让自己在付出的同时,也能收获成长,这样在善意的基础上就添加了一层自我驱动。”他说。
“想尝试挑战一下50公里”是他当时参加活动的出发点。但真正参与进来时,他却有了不同的体会,“前半程很轻松,但最后10公里很痛苦,感觉没有尽头。”初次尝试之后,他的态度更加坚定。“参加暴走就像每年一个仪式一样,不想戛然而止或者半途而废。”
在暴走过程中,他收获了诸多善意,也希望通过活动继续传递温暖。
为纪念活动成立15周年,主办方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特此新增了15公里路线。由于名额有限,他选择作为后勤人员加入,将机会给其他愿意加入的新同学,“让每个人都能收获一段值得纪念的经历”。
作为宣传窗口,让更多公益机构相遇
“一个鸡蛋的暴走”不仅仅只是一个徒步和公益活动,更像是不同赛道的公益人相聚的一场盛会。无予包容性共益社区的联合发起人Nelly认为,每年都会有众多公益人和公益机构相遇在此。
因遭遇一场粉尘爆炸导致大面积烧伤的意外事故后,Nelly便开始投身公益事业。“当时得到了很多社会帮助,如今也希望通过公益活动反哺社会。”此次活动是她第三次参加50公里路线,但今年是第一次以公益队伍的形式参与。“参加这个活动主要是想让更多人了解到颜面损失等残障群体。通过联劝公益活动,也为自己筹办公益活动提供很多借鉴,譬如公益活动形式的多元性为公益机构可以提供大大小小的触点,契合到不同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