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韩彦强 江倩倩
本报讯 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最新获悉,学校科研团队研发的“AI工程师”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和部署,已经成功落地生物制造业。这套AI自控系统首次将时间维度引入AI,用于工业发酵,能精准预测并调控发酵的过程,推动生物发酵产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助力企业智能化转型。
发酵技术是生物制造的核心手段,在食品、医药、能源以及化工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否掌握发酵领域的最新技术,决定着是否能在全球最“高精尖”的生物制造领域占得先机。而在生物发酵领域,时间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微生物在各个生长阶段的差异十分显著,它们的生长状态关系到整个发酵过程的成败。
为了保证发酵质量,通常需要人类工程师根据长年积累的经验,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手动调控。上海交通大学李金金教授团队打造了AI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并落地转化,使用“AI工程师”将时间维度引入工业发酵过程,实现了AI动态调控,通过在复杂的生物发酵过程中动态调控参数,实时生成未来每一个时刻的最优发酵方案,进而大幅度提升了工业发酵产量。
“这就像给生产过程装上了‘智能大脑’和‘时间望远镜’,能够实时给出最佳的工艺调控方案,提前‘看到’未来生产过程,实时生成最优的工艺方案,大幅提升产量。”李金金说。在实际落地应用中,这一AI自控系统使发酵罐的产量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生产过程中的波动也得到极大幅度降低,工厂生产稳定性和效率显著增强。
低成本也是“AI工程师”的显著优势,未来将让更多中小型企业也能以低成本部署高效的“AI工业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