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浙里好戏·璀璨申城”2025年浙江演艺集团第一届上海演出季发布会在上海大世界中庭启幕。这座承载着百年海派文化记忆的地标性建筑,此刻化作连接浙沪两地艺术脉搏的桥梁。此次发布会不仅是浙江演艺集团首次在上海全面推介演出季,更是上海作为长三角演艺核心枢纽,积极搭建资源平台、推动区域演艺产业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演艺大世界“码头”效应持续释放活力。
青年报记者 冷梅
据悉,从6月至8月,浙江演艺集团携旗下浙江歌舞剧院、浙江话剧团、浙江曲艺杂技总团三大院团,以七部重磅剧目叩响申城艺术之门。届时,《蝶舞水云间》彩蝶女乐专场音乐会、舞剧《风起大陈》、杂技儿童剧《七彩宝莲灯》、话剧《马叙伦》、亲子肢体剧《山海奇幻梦》、音乐剧《南孔》、中篇弹词《钱塘江大桥》,7部佳作将陆续在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上海宛平剧院、中国大戏院、上海YOUNG剧场、上海美琪大戏院、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东·剧场、上海天蟾逸夫舞台8大申城剧场演出11场。
在主旨推介环节,浙江演艺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周阿勇介绍,本次上海演出季整合了浙江歌舞剧院、浙江曲艺杂技总团、浙江话剧团等核心院团资源,共推出多部涵盖话剧、舞剧、音乐剧、杂技、评弹、儿童剧等多元艺术形式的精品剧目。其中,音乐剧《南孔》作为中国首部以南孔文化为题材的舞台作品,已完成全国百场巡演,此次将在上海进行新一轮打磨升级;舞剧《风起大陈》则以台州大陈岛垦荒历史为蓝本,通过现代舞蹈语汇重现“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垦荒精神。这些作品既承载着浙江的历史文脉,又融入当代艺术表达,通过上海这个国际化文化窗口,将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发布会以“艺术预演+主创对谈”的创新形式展开。现场,浙江演艺集团的演员们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艺术预演。精湛的技艺与饱含情感的演绎,瞬间点燃现场气氛,悬念十足的呈现方式,成功勾起观众对正式演出的强烈期待。
艺术预演结束后,原创中篇弹词《钱塘江大桥》编剧兼导演徐惠新,三拓旗剧团创始人、亲子肢体剧《山海奇幻梦》导演赵淼,浙江歌舞剧院舞蹈团团长兼首席演员、舞剧《风起大陈》主演吴嘉雯等主创人员走上台前,与观众分享剧目创作背后的点滴故事。
导演徐惠新分享了与浙江曲杂合作《钱塘江大桥》的经历:“上海评弹的细腻与浙江的历史叙事相结合,让传统曲艺焕发新的生命力。”亲子肢体剧《山海奇幻梦》导演赵淼则谈到跨区域合作带来的创作突破:“与浙江儿童艺术剧团的合作,让我有机会将肢体戏剧的理念融入神话故事,这种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让我们在剧场里一起造梦。”这些对话不仅展现了长三角演艺资源互补的优势,更揭示了区域文化协同创新的更多可能。
上海大世界作为此次活动的举办地,其百年历史积淀与创新运营模式为活动赋予独特意义。这座始建于1917年的“远东第一游乐场”,曾是汇聚南北曲艺、融合中西艺术的大众娱乐地标。如今经过改造升级,大世界以“非遗活态传承基地”“文旅融合创新平台”的新定位,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创新的重要窗口。
当被问及此次上海演出季对浙江文化“走出去”的意义时,周阿勇回应道:“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拥有完善的演出市场体系、专业的艺术评论环境和庞大的消费群体。通过此次演出季,我们不仅要让浙江作品‘走进来’,更要借助上海的平台效应,推动长三角演艺资源‘走出去’,形成文化传播的良性循环。”对于未来规划,他透露集团将与上海演艺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共同开发跨区域演艺项目。
上海通过搭建资源平台,既为浙江演艺集团提供了展示窗口,也为区域内演艺机构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创造了条件。上海正以“演艺码头”的角色定位,推动长三角地区形成“资源共享、市场共拓、品牌共建”的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