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科创

什么是人类的独特价值?听一听科创少年们的回答——

问号播下种子,求索终会闪光

记者 刘晶晶

本文字数:1968

    问题驱动发现,创新改变世界。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吴恺

    在AI时代,当答案可以一键生成,人类该如何定义自己的独特价值?5月17日下午,2025年上海科技节专为青少年打造的“红毯”上,一群爱追问的孩子们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科学的动人之处,从不是答案的完美,而是人类追问时眼中的光芒。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在问号里成长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的初二学生陆熠的科创生涯,来源于她的艺术实践。她学习古筝演奏已经九年,每天练琴的过程中,她发现了一个问题——不管是演奏,还是移动琴码调音,都很容易遇到琴码突然倒伏的现象,这也被“筝友”们称为“跳码”。

    古筝为什么会“跳码”呢?陆熠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上网查询后发现没有什么可靠的解决办法,又翻查文献发现其他的西方乐器如小提琴、钢琴都有很完备的理论研究,但古筝却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时,她决定自己尝试去做点研究。

    通过物理学的分析,陆熠初步构建了古筝“弦-码系统”在演奏及调音时的力学模型,总结出了古筝“跳码”的原因,也提出了一些预防跳码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她发现自己又有了新的问题——古筝琴板与琴码的贴合状态,会对古筝音色有什么影响? 除了木质琴码外,其他材质的琴码是不是也会对音乐有影响呢? 不断地“追问”让陆熠的科学探索再次延续。去年,她再次开启了新的科研课题。

    虽然科创之路不长,但陆熠觉得,正是喜欢对各种事情打一个“问号”,再不断去求证的过程,让自己一次一次得到了成长。

    发问成为起点

    陆熠的“追问”故事,也在2025上海科技传播大会科创教育分会上,被分享给了其他小伙伴们。在这个舞台上,中国首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船长白响恩同样分享了自己以“问号串联梦想”的故事,让张江集团中学八年级的学生何睿阳很是兴奋。

    他的科创生涯起源于自己的近视,因为日常要佩戴OK镜进行视力矫正,他发现OK镜的日常清洗过程很繁琐,“为什么这么麻烦,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做到精确细致,最好是自动清洗呢?”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就这样,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探索过程。最后,利用人体硅胶制作的仿生手指,解决了清洁便捷性的问题,又能避免对镜片造成损害。“我觉得不能害怕发问,也不要小看问问题,因为日常生活中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其实都等待着一种解决方案,这才能让大家不断进行科学探索。”何睿阳告诉记者。

    有趣的是,青年科学家、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戴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给出了同样的看法。戴升在学生时代,对一个基础知识产生了好奇,“我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我们专业有一个基础知识,即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原子排列组成的,我就感到了好奇,因为原子是一个硬球,它又是怎么能够堆垛起来的呢?”正是这样的好奇,让他开始聚焦于微观结构的研究,并一直读到了博士。“现在回想,这个最初的发问,是激发我做科研的一个起始点。”

    让问题播下种子

    青年与少年,是科学的未来。以一个“问号”,让青少年心中种下一颗对科学产生兴趣的种子,也成为2025年上海科技节贯穿始终的主题。

    张江科学会堂海科厅,是本届青少年科技节开幕式举办的场所,每个前来参会的青少年,都会路过一个特别的展区——“问启未来——上海科技节开幕展”,这个特别设置的展区,是一次“科学之问”的展示舞台。

    一座镜面装置代表永恒流动的“时间之河”,映照着人类历史上一个个经典问题的提出与颠覆性成果的诞生。在这个展示区里,有近年来上海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和背后的科学探索历程,覆盖基础研究、人工智能、重大装备和脑机接口等各个前沿领域,也有从第一届“天问杯”学生好问题征集活动产生的10万个问题中精选出的500余个“好问题”,最终指向的结论是——问题驱动发现,创新改变世界。

    记者了解到,在此次科技节期间,这些提问不仅将向公众展示,也将经过筛选,最终市科委会对18个问题进行孵化,邀请提出问题的青少年与科学家一起寻找答案,甚至有可能予以立项支持。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科创 A06问号播下种子,求索终会闪光 记者 刘晶晶2025-05-19 2 2025年05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