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会如何影响未来的教育和科技传播?在第四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上,这样的议题成为多位与会科学家关注的焦点。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认为,AI应该成为中小学和高校的必修课。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曾小勤教授则表示,要让科学家主动出圈,大学更应与城市共育科普生态。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蒲慕明:
科学公民需要具备AI的能力
“未来数十年,不会是AI取代人,而是会用AI的人取代不会用AI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考虑教育内容和模式的变革。”蒲慕明在谈到人工智能未来应用前景时表示。
对于教育来说,传统教育的“授业”,重视的是专业教育,即学一个行业所需要的能力。他认为现在要改成通用技能教育。“老师要从教授知识转变成传授给学生自我学习求知的能力,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求知、如何解答问题。”AI时代,教师的功能从教育的主导地位转向辅助地位,教材会越来越多样化,使用新的辅助教材、新型互动慕课、虚拟现实技术,将是未来可以预见的教育模式变革。
另一个变化则是中小学和高校的课程——AI应该成为同语文、数学一样的基础必修课。个性化的教育尤其重要,AI会让教育因人而异得以实现。
蒲慕明表示,在AI时代,科普教育应成为继续教育的主要模式,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才可以适应新的环境、实现职业转型。科普工作是科学家回报社会最直接的方式,而什么才是最好的科普切入点? 他认为,质疑、讨论公众关注的科学问题,以此作为切入点来做科普,能够引起大众的兴趣。
“AI时代不缺乏科学信息,科学信息甚至是泛滥的而非缺少的。科普不应仅仅只是提供材料和信息,而是从专家的角度帮助公众获得较准确的信息,培育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公民。”他表示,科学公民在未来需要具备使用AI的能力:有辨伪的能力,能助力引导、管控AI发展的机制,使AI更符合社会的需求。
曾小勤:
要让科学家主动出圈
“要让科学家主动出圈,让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愿意主动走到聚光灯下,走入大众视野。”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小勤在2025上海科技节科技传播大会上这样表示。
在他看来,传播科技就是传播知识的火种。曾小勤的科研生涯是从一粒微小的材料种子开始的,他研究的是先进镁合金的智能设计,这是轻量化、强韧化、绿色化的理想材料。“每当我向青少年讲述如何用算法预测一个尚未诞生的材料,他们眼中的光亮总让我意识到,原来科技传播不是科研之外的事情,而是科研之中的升级。”
曾小勤认为,科技传播的本质是与未来的人才共赢,在高校里做科研是在拓荒,而在高校里做科普是在育人,传播什么样的科技创新故事,就会影响什么样的拔尖人才。“你传播的是钱学森航空救国科技报国的故事,培育出来的就是仰望星空脚踏大地的新时代青年;你传播的是黄旭华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坚守,培养的就是胸怀‘国之大者’的科技工作者;你传播的是王振义攻克白血病的故事,吸引来的就是关爱人民生命健康的医学守护者。”他说,“我们种下怎样的科学故事,就决定了10年、20年后是否会成长出一代真正与祖国同向同行的科学家。”
在上海交通大学,不仅有校长、院士获得科普杰出人物奖,还有23位青年科学家担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一对一指导推进中小学的科创工作。曾小勤说,做科普不能只为发表,更要为启发。真正的科技传播不应停留于知识搬运,而要做科学思维的播种机。而作为大学,更应与城市共育科普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