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青春上海

■大咖访谈

数字游民社区如何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对话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姚建华教授

记者 陈嘉音

本文字数:1630

    青年报记者 陈嘉音

    本报讯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数字游民群体正成为乡村振兴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数字游民社区如何突破“网红打卡”的短期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姚建华教授指出,数字游民社区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深度嵌入乡村振兴战略框架,在与当地的“双向奔赴”中培育持久生命力。

    青年报:教授您好,能否先为我们解释下什么是数字游民国际村?它与传统乡村有何本质区别?

    姚建华:数字游民国际村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首先是满足数字游民群体的核心需求——尽管这类人群以流动性为特征,但仍需要停留节点建立情感归属,我们称之为“附着”或形成“地方感”。其次在中国语境下,数字游民社区与乡村振兴战略交织,例如浙江安吉将数字游民社区与“两山”理论结合;杭州通过未来青年村建设进一步推进“千万工程”。而上海金山实践的独特性在于第三维度: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探索,它不仅要服务国内群体,更要成为中外数字游民交流的枢纽,这既符合上海城市定位,也承载着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乡村振兴故事的功能。与传统乡村相比,这类社区的核心差异在于实现了三重叠加:流动人群的驿站功能、城乡要素的交换平台和国际传播的新型载体。

    青年报:在您看来,上海金山发展数字游民村的独特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姚建华:金山的优势在于多维度的资源整合。地理层面依托上海国际化基础。最近一段时间,上海入境游火热。无论是宏观的数据抑或具体的场景,都在生动展现上海的国际化水准,展现这座城市的开放与包容。

    还有就是生态环境优势。金山有着绿色宜人的工作生活环境,这种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一张亮丽的名片,为数字游民提供了舒适的共居、共创、共学空间。

    此外还有创新的建设理念。当地社区在运营上具有前瞻性,特别是打造适合“一人企业”的创业生态,孵化出面向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的“超级个体”。这种创新模式背后有专业企业运营支持,同时也有当地政府充足的资金投入。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要真正实现国际化发展,仅靠一个社区的力量是不够的,这需要更系统的顶层设计和资源整合。

    青年报:在实地调研中,您发现这类社区建设面临哪些现实瓶颈?

    姚建华:挑战来自物理空间与制度空间的双重制约。文化吸引力方面,也存在空间悖论:数字游民期待的海派文化体验集中于市中心,而郊区选址虽降低成本却弱化了文化交互价值。此外,目前国际传播的短板比较突出,例如海外主流平台如No-mad List尚无中国社区上榜。

    青年报:您如何看待数字游民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

    姚建华:当前,数字游民社群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野蛮生长期”,全国类似的社群已经突破70家。我认为,数字游民社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与当地社会产生良性互动和化学反应。

    在实践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探索:例如在浙江丽水,数字游民参与乡村文化活动策划,为传统活动注入了新的审美元素和现代气息;在视觉设计方面,数字游民帮助改造乡村标识系统,提升了整体视觉体验;在经济领域,数字游民通过电商直播、创意市集等方式,为乡村特色产品打开了新的销售渠道。这些实践充分证明,数字游民群体与乡村的互动越深入,社区的生命力就越旺盛。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青春上海 A04数字游民社区如何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记者 陈嘉音2025-05-19 2 2025年05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