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青春上海

乡村造梦进行时

——上海漕泾数字游民国际村的共生试验

记者 陈嘉音

本文字数:2440

    漕泾数字游民国际村正在探索全新的“金山方案”。

    青年报记者 陈嘉音

    本报讯 上海漕泾数字游民国际村自开村以来,已接待170余位数字游民。累计收到1000余份入驻申请,线上社群突破1700人。入驻者涵盖程序员、设计师、互联网博主等。这个平均年龄30岁的特殊社群,正在乡野间构建起“创业+生活+成长”的复合型生态,演绎着数字时代乡村复兴的独特样本。

    让新村民与原住民“双向奔赴”

    为什么年轻人愿意扎根乡村? 漕泾镇团委书记钮沈超给出了答案。数字游民在国际村不仅能完成本职工作,还能参与丰富的社区活动——乡村漫步、共创分享、地方人文探索等。钮沈超说:“这种原住民与新村民的‘双向奔赴’,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数字游民专班负责人,钮沈超介绍,社区采用新村民与本地村民混居的青银共居模式,开放共享社区食堂、中草药科普园等设施,并创新推出代际互动项目——数字游民教授老人英语歌曲,老人则传授中草药知识,形成独特的文化共生生态。收费标准方面,单人间月租1500~3000元,长期居住者可享8折优惠及亲友免费居住权益。

    为了解决数字游民的吃饭问题,村里在餐饮服务上整合了多个周边场所,“都是步行可达,我们还为数字游民免费配备了共享单车。”钮沈超说。“开村的时候,村里的为老服务中心食堂就已经向数字游民开放了。既解决了数字游民吃饭的问题,又让老人家有年轻人陪着聊天,两边都特别开心。”漕泾镇党委委员俞斓告诉记者。

    运行8个月来,社区持续满房,住宿供不应求。为进一步支持创新创业,社区计划配备人才专员,为数字游民提供一对一政策解读和创业服务。

    “在我们的设想里,50人左右的规模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针对未来,钮沈超透露,游民村将继续扩容,探索建设全国首个乡村孵化载体,突出上海区位优势。目前,漕泾镇正将村集体的闲置宅基地、厂房改造成食堂、集市、咖啡馆、共创空间等,满足数字游民多样化需求。一个创新创业孵化器也在建设中,旨在培育孵化个体创业者。随着越来越多资源和要素的汇聚,这个曾经的乡村正在蜕变为数字游民的“造梦空间”。

    这里的气氛能感染每个人

    走进Nomad Land数字游民图书馆,记者见到了漕泾数字游民国际村主理人李如燕。在这里,她相当于数字游民们的“管家”,负责游民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整体运营和维护。

    前前后后去过近10个国家考察乡创项目后,李如燕告诉记者,上海漕泾数字游民社区更强调产业属性,“这里不像大理那样侧重文旅资源,而是聚焦职业型和创业型人群,打造‘数字游民创业成长型生活社区’。”

    因此,在数字游民的筛选上,一般从毕业院校、职业经历、乡创共建意愿、个人能力特长、是否愿意与老人共居这几个维度来考量,“希望找到一群成熟的数字游民,有丰富的职业经验,可以一起做乡创。”李如燕说。

    谈及与漕泾镇方面的合作,李如燕表示:“双方目标一致,希望打造青年创业集聚平台。一方面改善乡村人口结构,缓解老龄化问题;另一方面构建创意青年的生产交付平台,实现产业文化联动。”政府提供了闲置空间改造支持,“这些建筑原本空置,我们通过室内改造将其转变为开放式工作空间。”

    “上海的精彩在于人的精彩。”李如燕感慨道,“无论是与村镇干部、企业家还是高校老师交流,都能感受到他们务实创新的开放精神,这种氛围感染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

    “金山方案”探索新路径

    数字游民虽以“流动”为特征,但越来越多人在此驻足停留,实现从“数字游民”到“数字乡民”的蜕变。为了推动更多年轻人从乡村“过客”转变为“参与者”和“推动者”,金山区以“乡村形、都市芯、文化魂、国际范”为核心理念,构建既能保留乡村风貌,又能提供国际化生活方式的数字游民社区,形成乡村振兴国际化的创新实践——“金山方案”,为青年发展与乡村活化探索新路径。

    “与上海市中心相比,这里有两大核心优势:一是更优质的生态环境,二是更具性价比的生活成本。”钮沈超介绍。

    位于金山区漕泾镇的水库村,是一个坐落于古海岸线遗址上的水上村庄。水库村,旧时也叫“水窠里”,其水域面积约占全村的40%,遍布40余条河道和70多座小岛。

    乡村的吸引力在于其自然生态与人文底蕴。金山区充分利用水库村的闲置农房和生态基底,经过轻量化改造,打造出国际村民宿、数字游民图书馆、数字游民社区会客厅等复合场景,形成“拎包入住”的社区模式。这种改造既保留了乡村原有的建筑风貌,又注入了现代功能,让数字游民既能享受田园生活,又能高效工作。

    尽管扎根乡村,但数字游民对网络、办公环境、社交空间的需求与城市居民无异。钮沈超介绍,漕泾数字游民国际村通过高速网络、共享办公空间、创业孵化器等设施,确保“都市级”的工作体验。同时,社区还推出600万元创业基金、租金减免等政策,吸引青年创新创业。目前,社区已集聚20多位来自AI、设计、直播等领域的创业者,其中50%已注册或准备注册公司,初步形成“小而精”的创业生态。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青春上海 A04乡村造梦进行时 记者 陈嘉音2025-05-19 2 2025年05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