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共青团

青年时评|手写婚书,为数字世界带去“灵韵”

评论员 唐骋华

本文字数:1027

    青年报评论员 唐骋华

    昨天是“520”,很多年轻人会在这一天表白爱意,借口彩为爱情增添一份意趣。也就在时下,一种古老的方式——手写婚书,开始在年轻人中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己拾起笔,写下发自肺腑、意味隽永的致辞,为爱人精心制作一份手写婚书。

    在电子文本全面替代纸质文本的今天,“手写”已然成为稀有品。在互联网上长大的Z世代,早就习惯了数字化生存,手写书信、手写情书,仿佛变成了“上古传说”。然而,悄然兴起的手写婚书热,却让人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

    Z世代何以青睐手写婚书?有人认为源自对仪式感的追求,也有人认为,手写体带来的情感价值是电子版、印刷体所不具备的。这些当然都是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手写这一传统方式具有内生性的恒久魅力。

    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曾指出,原版艺术品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灵韵”。这是无论多高明的技术都无法复刻的。从某种角度讲,手写婚书也是一种原版艺术品,它的“灵韵”源于创作者的长期积累、认真书写及精心设计。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当下,人们最缺的,恰恰是堆叠时间的耐心。使用AI,几秒钟便能炮制一篇辞藻华丽、声情并茂的婚书。可这样得来的婚书,不过是基于算法对海量文本进行拼贴而已,缺少来自独特个体的灵韵。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当年陶行知与吴树琴喜结连理,在婚书里写:“天也欢喜,地也欢喜,人也欢喜。欢喜你遇到了我,我也遇到了你”,情深而俏皮。钱学森和蒋英的婚书,一句“翰花陌上携手登缓缓之车,开径堂前齐眉举卿卿之案”,雅致而温婉。这些用心打磨的手写婚书,岂是瞬时生成的AI婚书所能媲美的?这就难怪Z世代纷纷“种草”手写婚书了。

    手写婚书的走红折射出了年轻人在数字洪流中对真实的渴求。当一些人用算法解构情感、用AI“创作”文本,手写所承载的不可复制性便成为对抗同质化的盾牌。这种对手工温度的执着,本质上是在数字时代重新锚定“人”的价值坐标:我们拒绝成为数据海洋中的浮萍,而要以笔尖的顿挫、纸张的纹理,证明自己真实地活过、认真地爱过。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共青团 A03青年时评|手写婚书,为数字世界带去“灵韵” 评论员 唐骋华2025-05-21 2 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