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本报讯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肥胖率达10.4%,学龄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19.0%。更严峻的是,预计到2030年,我国学龄儿童(7-17岁)超重肥胖流行率将达35.8%。而在上海,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超过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呈上升趋势。
尽管儿童超重肥胖率持续增加,但真正意识到“肥胖是一种疾病”并前去就诊的患儿家庭寥寥。本周为全民营养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办的“2025年全民营养周暨学生营养日”上海健康大讲堂专场活动走进金山区张堰小学。在此医学专家呼吁,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不容小觑,家长应高度重视、及早干预。
阶梯干预个性化管理体重
如何来判断儿童属于肥胖?刘云曼介绍,儿童肥胖的诊断需综合体格测量、生化检验、临床史等多维度评估。对于确诊为肥胖的儿童,需进行全面医学检查,排查是否存在并发症,如高血压、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并遵循阶梯原则给予干预。
阶梯式干预的基座就是生活方式干预,其核心是“5210”健康法则,即每天吃5份蔬菜和水果、减少屏幕时间至2小时内、进行1小时中高强度运动、限制添加糖摄入。
“饮食上,尽量选择低GI、高膳食纤维食物,并避免深加工食品。在两餐间饥饿时,优先选择能量密度低、体积大、饱腹感强的食物,如低脂奶制品、新鲜蔬果等,而富含精制糖的糖果、糕点、饮料等,以及含大量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油炸食品和膨化食品等应限制摄入。”刘云曼介绍,“在运动方面,建议5岁以上的儿童每天至少开展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每周3天强化肌肉和骨骼运动,并要限制久坐和屏幕娱乐时间。”
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仍无法有效控制并降低体重,必要时可采取阶梯式干预中的药物和手术治疗。
协同构建体重管理生态圈
我国高度重视儿童肥胖防控,出台一系列政策构建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2024年,国家卫健委等16部门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推动体重管理进家庭、社区、学校等公共场所。《上海市“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日前印发,针对学生,重点培养儿童青少年形成动态测量身高、体重、腰围的健康习惯,帮助超重和肥胖的学生做到“一减两增、一调两测”,研制本市儿童青少年肥胖筛查转诊标准和肥胖干预工具包,试点开展超重肥胖学生精准干预 。
其中,金山区以“健康副校(园)长制度”为抓手,推动医疗资源与教育体系深度融合。区卫健委、教育局联合建立学生体重管理工作机制,将肥胖筛查、营养教育纳入学校常规工作。监测数据显示,超重与营养不良学生干预取得初步成效,实现了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的关键转变。
与此同时,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青少年减重多学科诊疗团队由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心理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个体化营养处方、运动处方及心理干预,必要时实施药物或手术治疗。在上海,多家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相继开设减重相关门诊。
据悉,本次健康大讲堂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办,金山区卫生健康委员会、金山区教育局、金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金山区卫生健康监督所)和金山区张堰镇人民政府联合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