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青春上海

直播间内外:上海永远给年轻人留机会

记者 陈嘉音

本文字数:6255

    容么么直播中心外景。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陈嘉音

    容么么直播中心大厅。

    “主播公寓”中的主播专属楼层。

    上海长宁区有条特殊的马路:北侧是灯火通明的容么么直播中心;南侧矗立着全市唯一的“主播公寓”。凌晨,主播们结束工作走出公司,穿过二十米宽的马路便回到了家。在这里,由各种不同职业转型而来的主播们,共享着一种特殊“归属感”。

    记者在采访了三位不同领域的主播后发现,人才公寓解决安居痛点,释放职业潜能;团代会搭建参政桥梁,赋予新职业者话语权。当更多青年在“住有所居”中扎根,在“言有所途”中成长,“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便不再是一句口号。

    青年报记者 陈嘉音

    从设计图到聚光灯:“话筒的重量变了”

    凌晨4点,上海尚未苏醒。27岁的于季琛已坐在化妆镜前,晨班直播的倒计时如弦紧绷——这曾是她最不敢想象的场景。四年前,当公司开拓直播业务,听到同事问“谁愿意试试主播”时,这个习惯埋头画图的姑娘本能地退缩了:“我连话都不爱说,怎么可能对着镜头推销?”

    2021年4月,首次直播,镜头前的她动作生涩,透着紧张。为提升技巧,她逼自己从讲解单品起步,再到一小时片段播报。两个月后,她竟扛起了新品牌独立开播的重任。“设计专业背景,让我在商品讲解上有优势。”对色彩的敏锐直觉,对品牌调性的精准把握,让她将服装搭配讲成了生动的美学课。“美是相通的”成了她的直播密码。

    真正的淬炼发生在2022年。她和团队主动报名带着帐篷驻扎公司三个月。物资紧缺、身心疲惫之际,一个新品牌亟待开播。没有退路的团队背水一战:设备反复调试,选品连夜确认,主播轮番上阵。

    “当时很多主播轮流接力直播,大家在疲惫时交替上场。后来在交易额突破百万元时,每个人都很兴奋。那种众人携手攻坚、从零开始打拼的场景,始终是我记忆中最难忘的瞬间。”于季琛说。如今她日均直播6小时。面对突发状况也游刃有余,她可以瞬间切换Plan B商品化解危机。2023年4月28日,共青团上海市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开幕。于季琛作为青年代表,也参加了本次团代会,她最深的感受是“话筒的重量变了”。这个曾在直播间紧张到失声的女孩,如今作为行业代表参政议政。“最难的带货,是带出整个群体的未来。”

    从建材到美妆镜:跨界主播找到了“归属感”

    公司提供的人才公寓补贴,让主播林永盛以不到2000元的月租住进精装一居室。他的通勤路途也从跨省奔波缩短为“过个马路就到”。这份稳定感,与他此前“每天睁眼不知在哪个城市出差”的漂泊形成鲜明对比。

    1994年出生的林永盛称自己是“半路出家当主播”。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英语专业的他,曾是校友企业箭牌卫浴的区域经理。但传统行业与个人志趣的偏离,让他决心在2022年转换赛道:“建材行业要么熬成总监,要么自立门户,而我对这行始终缺了点火候。”

    一个偶然的契机点燃了转型火花。“朋友做了几年主播,我抱着‘线上销售总不会比线下难’的心态投了简历。”他坦言零经验入行的忐忑,“当时计划试水三个月,不行就回到老本行。”

    从建材销售到美妆护肤主播,他必须要背诵数百个口红色号(如摩洛哥红棕)、应对突发舆情……但他直言“性价比更高”:“以前做区域经理,凌晨改方案、6点赶去开会是常态,手机一震就心神不宁。现在下播后时间全属于自己,手机常年静音!”更让他满意的是收入提升:“沉淀专业能力后,报酬比建材行业更可观。”

    转型初期,美妆知识空白是最大挑战。经过半年的努力及公司的培训,他进阶到“整条手臂涂满色号也能精准描述”,更摸索出“真诚犀利”的独特风格。“作为男主播,我以‘女性闺蜜’视角建议‘素颜涂这色号是灾难’,反而赢得信任。”

    公司的人才公寓政策让他扎根上海长宁区:“市场价4000多元的房租,补贴后不到2000元,上班只要过条马路就到。”更触动他的是企业对新人的扶持:“从零经验小白到能驾驭奢侈品项目,公司提供的培训、时尚资源都是后盾。”

    谈及未来,28岁入行的他毫无年龄焦虑:“美妆护肤领域需要沉淀,我的经验反成优势。转型培训或经纪人,都是可延伸的路。”

    从万米高空到镜头前沿:一座城市的“温柔承接”

    “以前在万米高空为乘客服务,现在在镜头前为年轻人选品。”主播钱媛媛回忆起职业转型的契机。

    这位27岁的上海姑娘,曾是国际航线的空乘,因长期熬夜导致身体透支,最终选择在2022年扎根直播行业。对她而言,从云端到直播间,不仅是职业赛道的切换,更是一场青年与城市、企业深度联结的双向奔赴。

    在钱媛媛的描述中,容么么直播间如同一个充满活力的“成长孵化器”。公司为她匹配了精准的职业路径——专攻年轻化运动品牌的直播。“我的风格必须和产品调性同频。”她调整语速,模仿起直播间里俏皮的语气,“比如播这双粉色板鞋时,我会戴个同色系发箍,搭配墨镜和短裤,让观众一眼就联想到夏日街头。”这种“人、货、场”的高度契合,让她在两年内从直播新人蜕变为能驾驭高强度促销场次的成熟主播。

    企业提供的支持远不止于专业培训。钱媛媛特意提到公司的人才公寓:“房租补贴后只要2000元,步行到直播间只需15分钟。”这个位于长宁区的落脚点,让她告别了长距离通勤的疲惫,也让她更深入地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在她看来,企业用“拎包入住”的关怀帮她扎下根,而城市完善的配套则让生活有了更多可能性。

    谈及未来,钱媛媛的眼中闪烁着期待。她正在尝试短视频创作,希望突破单一主播身份,“就像上海这座城市,永远在给年轻人新赛道。”

    “主播公寓”:优质居住环境助力企业留才

    青年报记者 陈嘉音

    本报讯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市直播电商零售额达4937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总量10.5%,稳居中国城市首位。

    在这条万亿级赛道的背后,一个关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命题浮出水面:当直播间聚光灯照亮新就业群体时,如何让主播等新兴产业从业者在这座城市实现“安居乐业”? 上海正以政企协同的“安居实验”作答,在临空经济园区打造的全国首个直播行业保障性租赁社区,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人才战略写下生动注脚。

    政企创新

    定向供给破解居住难题

    在长宁区临空园区协和路1599号,由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的临客公寓·荟临居,正成为数字经济人才的新家园。

    这座总面积14342.6平方米的租赁社区,包含375套精装房源,其中9~11层的45间公寓已全部满租。作为全市首个“主播人才公寓”,项目采取“政府补贴+企业配比+个人承担”的三方共担模式,将月租金锁定在2000~3000元区间,仅为市场价的4~6折。

    近年来,长宁区通过多维度资源整合,持续完善人才安居保障体系。该区创新构建“一套房、一间房、一张床”梯度化供给模式,累计推出超万套优质房源,目前整体入住率稳定在80%以上。在房源筹措过程中,特别注重将住房保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通过优化人才居住生态链,形成“以房引才、以才兴产”的良性循环。该政策突破传统学历门槛等限制,充分赋予企业人才认定自主权,网络主播、电商运营等新职业从业者也被纳入了保障范围。

    百秋集团首席运营官纪祺现身说法:“除了主播公寓外,针对海外人才住房痛点,区里提供的定向公寓,让我们在引进高层次外语人才时更具竞争力。”这种精准供给正形成良性循环——优质居住环境助力企业留才,而人才集聚又反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

    在纪祺看来,人才公寓建设折射出上海营商环境创新的深层逻辑。作为代理全球120个经济体业务的电商服务商,百秋集团每年通过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办理外籍工作许可、落户申请等五大核心业务。“过去跑部门要耗时近月,现在‘一网通办’加上远程认证,实现‘一次上门、多事联办’。”更令企业惊喜的是,人才服务部门主动上门政策辅导,帮助提前规避申报返工风险。

    智慧社区

    青年友好的生活图景

    走进这座专为Z世代打造的活力社区,开放式共享空间与四季花园相映成趣,24小时健身房、共享自习室、党建文化空间构成立体服务网络。公寓采用一梯14户布局,每户配备独立卫浴与电磁炉,虽无天然气管道却满足基础所需。

    更令青年租户称道的是15分钟生活圈:下楼可达园区商超,步行5分钟即达派出所,周边公园、国际影城等文体设施一应俱全。

    “我们通过党群组织策划的520相亲角活动,吸引大批青年参与。”临客公寓项目负责人金奂辰展示着社群运营成果。这种“硬设施+软服务”的双重保障,让临客公寓不仅是住所,更成为数字经济从业者的精神栖息地。

    纪祺坦言:“在数字经济时代,城市间的人才竞争本质是营商环境之争。上海通过智能化服务、精准化保障构建的‘软实力基础设施’,已成为企业吸引全球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这场政企协同的“安居实验”,不仅破解了新兴职业群体的居住痛点,更预示着上海在数字经济浪潮中,正探索出一条人才发展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的新路径。

    ■对话专家

    青年报×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芮绍炜

    提升生活化政策对年轻数字人的吸引力

    青年报:长宁通过主播公寓解决“居住+职业成长”双重需求,在您看来,这类主播群体还有哪些核心痛点?这类“生活化政策”对吸引年轻数字人才是否有独特优势?

    芮绍炜:职业健康风险是主播群体面临的痛点之一。主播是数字经济的推动者、参与者,但因为需要长时间面对屏幕说话,他们也面临较多的职业健康风险。有调研报告提到,70%的主播因高强度用眼出现干涩灼痛,57%的主播面临声带损伤风险,超60%的主播日均直播超6小时。

    长宁的“主播公寓”模式通过居住与职业成长捆绑,一方面可以降低人才流失,通过保障性住房提供低租金、可负担的居住环境,解决“沪漂”主播的安居痛点,增强留驻意愿。另一方面,赋能职业成长。公寓配套“网络主播第一课”岗前培训,联动MCN机构孵化,形成“培训—实践—就业”的闭环。

    青年报:目前,主播群体的高流动性是行业共性,长宁还可以如何通过政策设计让主播产生“区域归属感”?主播在本地消费、内容创作中是否形成了独特的区域经济贡献模式?

    芮绍炜:结合《长宁区推动直播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一是强化地域文化身份,通过打造“长宁特色直播场景”(如愚园路直播街区、上生新所),鼓励主播创作在地化内容(如老建筑探访、本土品牌推广),形成地域文化认同。二是建立职业荣誉体系,参考成都成华区“红色直播间”人才计划,设立“公益主播”“长宁推荐官”等称号。三是搭建党建联建平台,通过直播行业党建联建,组织主播参与反诈宣传、文旅推广等公益活动,强化社会认同。可借鉴溧水区“新就业群体服务圈”经验,建立主播社群自治组织。

    区域经济贡献模式:一是消费场景重构,主播在愚园路等商圈直播,带动线下“打卡消费”,形成“线上引流—线下转化”闭环。二是供应链本土化,推动直播经济与传统产业联动,如百秋直播中心助力上海本土制造消费品销售,2023年业绩翻倍。三是内容创作赋权,主播创作“长宁文旅推荐”“适老化改造”等公益内容,服务社区治理。

    青年报:长宁模式对其他区的启示是什么?例如,郊区可复制“主播公寓”,但如何弥补在商圈资源、品牌合作上的短板?

    芮绍炜:一是建设低成本青年公寓,并做好配套职业培训。二是借鉴长宁“直播经济发展瓶颈协调反馈机制”,建立跨部门联席制度。

    针对品牌资源弱的问题,郊区可与市区共建“飞地园区”,共享头部MCN资源。针对商圈能级低的问题,可挖掘在地特色(如崇明农产品),打造“田园直播间”,差异化定位。例如,杭州通过“淘宝村+主播村”绑定,以草根主播带动区域电商,郊区可学习此模式。

    青年报:面对AI虚拟主播兴起,政府、企业、人才需在哪些领域提前布局(如技术伦理、版权保护)?学界是否已启动相关前瞻性研究?

    芮绍炜:在政府端:一是加强版权保护,参考《浙江省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指引》,明确虚拟形象版权归属;二是做好伦理审查,建立生成式AI内容备案制,防范虚假宣传。在企业端:一是加强人机协作,如容么么中心探索“真人主播+AI助手”模式,真人负责情感互动,AI处理数据;二是加大技术投入,布局3D直播间、数字人IP孵化。在人才端:加强技能转型,培训主播掌握AI工具(如智能客服系统),强化“情感劳动”的不可替代性。

    目前,学界已在AI虚拟主播的伦理责任框架、版权确权路径及国际标准对接方面启动了相关研究,但仍处于理论滞后于技术的阶段。未来需强化跨学科合作,重点突破情感算法伦理、动态版权治理等瓶颈,同时推动“技术—人文—法律”三位一体的监管创新,以应对虚拟数字人引发的深层社会变革。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青春上海 A04直播间内外:上海永远给年轻人留机会 记者 陈嘉音2025-06-30 2 2025年06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