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都市

石库门前红色回响

在“党的诞生地”用铿锵有力的誓词诠释初心使命

记者 刘昕璐

本文字数:3240

    伴随着一大广场国旗护卫队铿锵有力的步伐和整齐划一的动作,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党的诞生地”冉冉升起。 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周恩来手书李公朴、闻一多悼词》。

    “颂歌献给党”系列庆祝活动现场。

    昨天上午,伴随着一大广场国旗护卫队铿锵有力的步伐和整齐划一的动作,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党的诞生地”冉冉升起,全体人员肃立致敬。庄严肃穆的氛围中,中共一大纪念馆举办的“颂歌献给党”系列庆祝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活动融合庄严仪式、文艺汇演、文物见证与红色体验等多种形式,深情致敬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

    现场,有放暑假第一天带子女前来进行红色教育的亲子家庭,有“光荣在党50年”的老党员,有作为上海市新党员代表参加入党宣誓活动的新党员,也有自己的生日就是7月1日的00后大学生党员,大家在这里再次铭刻初心,就像回家充电一般,怀着热切激动在留言签上写下真挚感悟和深深祝福。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信仰在文物传承中镌刻

    石库门前红色回响,精神在悠扬旋律中共鸣。由上海卢湾一中心小学、上海市光明中学、上海市建平中学、上海市第四中学4支队伍组成的“百人合唱团”在党的诞生地倾情献唱经典红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气势磅礴、催人奋进的经典革命歌曲中,来自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党员群众带来情景诗朗诵《献给党》,为现场的观众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党史“大思政课”,通过声情并茂地演绎,带领观众共同回望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

    用歌声礼赞,用誓言抒情。顾家幹、顾家熙的后人顾宝炎在现场把一份珍贵的《周恩来手书李公朴、闻一多悼词》捐赠给中共一大纪念馆,这份珍藏了近80年的周恩来手稿将弥补目前馆藏中至今未有周恩来同志亲笔手书的空白,这是周公馆建馆近50年来文物征集上的重要突破,其历史价值与文物意义获高度关注。

    1946年7月,国民党特务在昆明先后暗杀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周恩来闻此噩耗,在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周公馆),亲笔写下悼词。10月4日,上海各界人士在福州路天蟾舞台举行公悼大会,邓颖超在大会上宣读了周恩来书写的悼词。会后,邓颖超将悼词交给《新华日报》记者顾家熙,带到报社印刷刊发。顾家熙后将悼词交予其哥哥顾家幹保管,顾家后人顾宝炎等将手稿完好地保存了近80年。

    顾宝炎表示:“放在家中抽屉这么多年,我们也一直思量,这份文物究竟如何保存才是最好的。最终我们决定,物归原主,捐赠给周公馆——周恩来总理曾经工作、战斗过的地方。这应该是最好的归宿。”

    记者获悉,周公馆的馆藏中至今未有周恩来同志亲笔手书,这件文物填补了这项空白。周公馆是国共和谈期间中共代表团团结、引领民主人士的战斗堡垒,悼词为周恩来在周公馆亲笔所写,是中国共产党与广大民主人士深情厚谊的历史见证,是周恩来一生为党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作出巨大贡献的生动写照,将作为周公馆陈列展览的核心重点呈现。

    “顾老先生今天捐赠的文物是镇馆之宝级别的重要文物,50年不遇。后续,我们将会以合适的方式将其展示出来,让市民和观众可以一睹它的风采。”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认为,这次顺利征集,也充分说明了上海红色文化传播工作在广大人民中的效果,说明党的诞生地在人民群众中的重要影响。

    历史在全新体验中愈加鲜活

    在展厅里,由“李大钊”扮相的讲解员带领现场观众沉浸式参观《伟大的开端》展览,追溯建党初心。在街巷中,中共一大纪念馆的红色讲解员们正带队开启Citywalk红色行走,以步行方式探访红色地标,聆听历史故事,让参与者在深度体验中深化对党史的认知——历史不再是展板上的文字,而是成为可触摸的时空坐标。

    活动还特别设置“留声信箱”线上互动环节,引导公众带话题#我在党的诞生地忆峥嵘岁月、讲奋斗故事、晒幸福生活、谈未来梦想。活动引发热烈响应,形成了“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老中青少共同发声”的传播热潮,让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融入公众生活,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情感纽带。

    许多观众特意选择在7月1日这一特殊的日子前来瞻仰、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和纪念馆,既是参观,更是一次牢记初心的充电之旅、信仰之旅。

    出生于2002年7月1日的黄达玮就是其一。他佩戴着党员徽章,挥舞着党旗,特地将嘉兴红船、中共一大纪念馆的红色路线串联起来。“此行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重走一大路,追寻红色足迹,感受党诞生地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

    “我的生日恰巧是7月1日,爸爸妈妈都是中共党员,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为我心中种下了红色的种子。”奇妙的缘分让黄达玮多了一份特殊的羁绊。一直以来,党的历史、党的精神深深吸引着他,促使他不断去探索和学习。他还从地理学本科跨考到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专业,已是硕士研究生的他希望未来能从事为人民服务的事业。在2022年时,他已成为光荣的中共党员。

    三年级小朋友石沁瑜来到了中共一大纪念馆。妈妈特地选择这一天休假,带着女儿从嘉定一早赶来,盖章本上盖好了的印章,让小朋友凝神许久。“希望她多懂一些党史,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算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石沁瑜妈妈说。

    真理力量历久弥新

    “信仰之光穿越时空,真理力量历久弥新。”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说,无论是中共一大纪念馆还是周公馆,每一处红色遗址遗迹都承载着革命先辈们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和弘扬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和大无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共中央组织部6月30日公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截至2024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已经超过1亿名。中国共产党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着力建强基层组织、锻造过硬队伍,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为方便观众了解最新的党员发展情况,中共一大纪念馆已经在基本陈列“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中,将最新的党员数据动态通过多媒体视频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屏幕上,每一年对应跳动增长的数字,都让观众感受到,这个百年大党的壮大与蓬勃生命力。许多现场观众驻足停留,拍摄下这段视频。

    一天前,“信仰之光——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展”上海巡展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开幕。本次展览共展陈展品近400件,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珍贵文献集中亮相,包括15份马克思恩格斯手稿、目前全球发现的唯一一本由马克思签名的《共产党宣言》。

    “七一”之际,“数字一大”小程序也已全新上线。在小程序里,观众不仅可以浏览App同款“初心岛”“艺术中的红”专题云展,近距离感受革命文物的魅力,还可以在专题岛里解锁更多互动玩法,收集设计感满满的数字藏品。在全新推出的“初心之地”漫游岛,观众化身Q版“申小伊”穿梭在中共一大会址、周公馆、博文女校三座革命历史建筑之间,学习知识、参与挑战。目前,“数字一大”App已在安卓系统各应用商店上线,观众可以下载解锁红色文化元宇宙更多深度体验。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都市 A04石库门前红色回响 记者 刘昕璐2025-07-02 2 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