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大学

传统戏曲走进“流量场”

上海大学开设戏曲自媒体人才培训班

记者 刘晶晶 实习生 王馨怡

本文字数:1420

    一出戏通常要演上两三个小时,唱念做打情节繁复,可到了短视频时代,观众只愿意看几分钟几秒钟。“要怎么把戏曲剪成一条让年轻人愿意点开、看完,甚至愿意转发的视频?”昨天,在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上海大学承办的“戏曲院团自媒体开发运营与创意传播人才培训”开班仪式现场,这个问题成了很多戏曲人迈入教室的起点。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实习生 王馨怡

    戏曲传不出去是现实困境

    “现在很多戏曲很精彩,奈何剪不出来,传不出去。”开班仪式上,不少学员提到这样的现实困境。面对海量娱乐内容竞争,戏曲人的优势不再是“有没有内容”,而是“能不能让别人看见”。

    来自黑龙江省京剧院的刘天,是全团最熟悉拍摄剪辑的人。他告诉记者,过去几年中,他几乎一个人承担了单位的视频制作工作。“拍摄技术和传播理论都掌握了,但怎样才能让视频真正有内容,有传播力,还总是摸不清。”这次培训,他更期待从专业讲师和同行经验中,找到突破思维局限的办法,“不是只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打转,而是真正学到怎么触达更广泛的受众。”他说。

    像刘天一样,许多学员都从天南地北带着自己的项目设想而来,期待借这一项目成长。吴昕慧来自上海昆剧团,曾长期负责“昆曲 Follow Me”项目,积累了与年轻观众沟通的丰富经验。这次重返课堂,她笑称课程表“比巡演还紧凑”,却也因此更能感受到主办方为戏曲传播所下的真功夫。“在15秒就能完成一次传播的短视频时代,愿意用31天手把手教,是很难得的事。”

    高校担当让传统艺术“活在当下”

    据介绍,这一课程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廖亮教授牵头设计,培训为期31天,聚焦短视频内容创意、平台运营机制、传播路径构建等模块,旨在培养兼具创作能力与媒介思维的复合型戏曲传播人才。主办方表示,很多戏曲院团并不缺好演员,却常常苦于好的传播还不够,希望通过系统化培训,帮助从业者掌握从选题到分发、从账号运营到用户互动的一整套新媒体逻辑,让传统艺术“活”在当下。

    “影像与戏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院长何小青说。如今,从戏台走进“流量场”,是时代提出的新命题。“如何让戏曲重新步入大众的关注视野,将古老腔调中的文化基因进行现代化转译,是本次项目的灵魂所在。”他寄语学员们,应成为戏曲自媒体传播的“火种”。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丁友东表示,戏曲传播领域的生力军,和戏曲表演人才一样,都是戏曲艺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希望学员们利用所学的知识,为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据悉,接下来一个月的课程也强调实操导向。授课师资既包括“学习强国”“快手”等平台的内容负责人,也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媒体头部账号运营者和高校教师,涵盖政策法规、账号定位、受众研究、创意策划、平台规则、内容安全等维度。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大学 A06传统戏曲走进“流量场” 记者 刘晶晶 实习生 王馨怡2025-07-02 2 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