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观点

认知蜕变,从考后消费开始

文/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本文字数:1391

    【文/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时值暑假,“考后经济”正爆发式增长。有数据显示,从高考结束到志愿填报这段时间,高中毕业生旅游出行预订热度比去年激增137%。手机、平板、电脑组成的“考后三件套”成为标配,毕业生正掀起一股青春洋溢的消费狂欢。

    毕竟十年苦读,学生渴望一次酣畅淋漓的压力释放。通过消费补偿自己,既是对拼搏岁月的回望,也是对未来前程的憧憬。补齐电子装备、考驾照、完成牙齿矫正等消费,仿佛是一场身份过渡仪式,慢慢勾勒出“大人的样子”。

    然而社媒上的一则“吐槽”却触动了许多网友,一位高考生表示愿望清单都拉好了,可发现母亲拿不出闲钱1万元来资助自己,“以前我妈对我是有求必应的,哎,真的有点崩溃”。

    先别急着指责“巨婴心态”,事实上许多“00后”在物质相对丰富的环境中成长,消费观念主要来源于互联网和同龄人圈子,对家庭财务状况的认知常常存在偏差。今年5月的一份调查显示,18到22岁年轻人群体中,有79%的人无法准确估计日常生活中各项商品和服务的合理价格区间。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安心学习,避免额外心理负担,往往隐瞒家庭经济情况,而这些可能在考后消费中“埋雷”。

    因此对于广大高中毕业生而言,暑假不仅是游玩的好时光,也是完成认知蜕变的机遇期。从书本和课堂走向家庭,从予取予求转向量力而行,填补缺失的财务认知,进而建立起积极的消费观。面对铺天盖地的消费信息和营销炒作,毕业生要学会保持独立的判断力,莫要被“不整容就输在起跑线”之类的焦虑营销带偏了节奏,成为信息差下的“韭菜”,也别被所谓“三件套”的仪式感绑架,陷入盲目消费或攀比心理的陷阱。

    做到顾家与持己、实现消费自理,是年轻人学着担责任的关键一步。充分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明确需要和想要的界限,列出刚需清单,都有助于完成一次合情合理的“考后消费”规划。四川一位考生就与同学发起“城市探索计划”,用3天时间打卡本地免费博物馆、公园和老街区,人均花费不足200元,并通过制作Vlog,在社交账号获得大量关注。理性且多元的考后消费,令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成长与快乐,同时找到作为独立消费者的社会坐标。

    站在家长角度,往往把考后消费看作对孩子多年辛劳的补偿,或是一次家庭和解。但比起无原则地满足孩子所有要求,不妨与孩子共同规划考后消费,在充分尊重孩子意见和考虑家庭实际情况中找到平衡点,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例如北京某毕业班的多个家庭在考后召开了财务会议,听取孩子们的建议后,设定考后消费上限,并划分了必要物品、旅行、应急备用金的用度。这样的形式实现了同学之间消费观的良性交流,避免了攀比心理。

    人们把高考当作孩子的成人礼,考后消费何尝不是另一场成人礼。成长并不在于消费的结果,不源于物质的堆砌,而是来自消费过程中的独立与责任。若能从考后消费中获得快乐和感悟,那么面对未来的青春赛道,将有一个更好的起点。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观点 A08认知蜕变,从考后消费开始 文/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2025-07-13 2 2025年07月1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