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见习记者 张振宇
本报讯 人工智能如何让体育课堂真正“动”起来?7月14日—7月16日,由中国仿真学会主办、上海体育大学承办、上海体育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协办的第十八届国际先进机器人及仿真技术大赛体育与运动仿真组国赛(下文简称为国赛)在上海体育大学举办。据悉,本次比赛共有来自全国25所高校的64支队伍250余人参赛。
不出汗的体育课如何改变?
张馨月是华东师范大学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在科研中,她和课题组团队成员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走访了多所中小学,也近距离参与了很多孩子们的体育课,看得越多,她思考得也越多。“部分体育课是‘不出汗’的体育课,学生运动强度低,孩子们对体育的兴趣也低。”她对记者说道,“我们团队围绕国家课标要求,尝试将AI或者数字技术有机融合到体育教学的前、中、后三个环节之中。”
在体育课中应如何使用AI等技术“帮”学生出出汗、给体育课“上上强度”呢?她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现在的智能穿戴设备已经十分普及,在体育课中,我们同样可以使用相关设备辅助老师们进行上课。”张馨月说道。
由于智能穿戴设备能够实时检测心率等数据,从而可以将体育课上学生的运动强度进行量化。老师也可以在课后及时查看这一节课学生的心率数据来判断自己的教学质量。“如果说老师示范时间过长,学生运动时间太少,学生的心率上升就不会很明显,那么在后续的课程中,老师就应精讲多练,多让学生运动。”张馨月补充道。
AI+体育的多维度探索
在开幕式上,上海体育大学副校长魏建军表示:“当前,‘人工智能+’行动重塑社会生产生活,与体育领域碰撞创新火花。”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体育科学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机遇。随着大数据、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它们逐渐渗透到体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从运动员的训练优化、伤病预防与康复,到赛事的分析预测、观众体验的提升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上海作为国际体育之都与科技创新中心,在科技与体育融合领域走在前沿。中国仿真学会机器人系统仿真专委会秘书长、国际先进机器人及仿真技术大赛组委会主任于泓也在开幕式中指出:“大赛已经成功举办过十七届,赛事显著地推动了产业升级、科研转化,在赛事中也涌现出了众多大学生创业团队。所以希望本届赛事可以激发科研人员和学生对运动仿真技术的热情,鼓励探索创新,开发更多实用技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