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V聚上海

在上海,做个不被定义的UP主

见习记者 林千惠

本文字数:2848

    在上海八年,叉叉将许多古灵精怪的创意变成了作品。受访者供图

    “养成系UP主”,是25岁的朱羿文(网名:叉叉)为自己贴上的标签。高考后,她如愿踏入心之所向的上海,进入同济大学建筑系学习。机缘巧合下,她创建了B站账号“塑料叉FOKU”,自此踏上了内容创作之旅。从引爆网络的美妆理念分享,到妙趣横生的生活切片,她用天马行空的视频吸引了众多粉丝。

    八年时光流转,上海见证了这个热爱分享的学生蜕变为拥有百万粉丝的内容创作者。她穿梭于城市的肌理之间,将奇思妙想凝结成一个又一个视频作品。这座城市,是滋养她灵感的沃土,是包容她天性的自由世界,默默记录着她成长的每一帧画面。

    青年报见习记者 林千惠

    “很多观众告诉我,他们高中时开始看我的视频,后来如愿考上理想大学,甚至像我一样来到上海。他们感觉在和我共同成长。学校氛围和整座城市的包容接纳,给我的创作提供了巨大空间,这是上海给我最深刻的惊喜。”

    ——叉叉

    憧憬

    早早种下向往的种子

    对上海的憧憬,早在叉叉的少女时代便悄然萌芽,其源头竟是一个普通的井盖。原来,初二那年,叉叉从山东远赴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对面,井盖上整齐摆放的猫粮瞬间击中了她:“在上海,连流浪的小生命也被温柔以待。”同时,身为二次元文化爱好者,上海高水准的漫展和浓厚的二次元文化氛围更添了一份吸引力。

    “高考结束,志愿表上毫不犹豫填了上海的学校。”叉叉的母亲回忆道。九月,这位学霸踏入同济大学建筑系。大学成为她接触互联网创作的起点。“许多学长学姐投身自媒体,大家彼此鼓励,互相认可。”叉叉难忘那种自由欢快的氛围。在这份包容下,她鼓起勇气,在B站创建了自己的账号“塑料叉FOKU”。

    起初,B站只是被她当成了另一个“朋友圈”,生活点滴随意分享,更新全凭兴致。2020年,转机降临。她在知乎发布的一篇拍照心理学分析意外引爆流量。叉叉敏锐地捕捉到视频化的巨大潜力,连夜拍摄剪辑,次日发布于B站。视频果然一炮而红,播放量突破百万。自此,自媒体意识真正觉醒,她正式踏上互联网内容创作者之路。

    包容

    更舒展地投入探索

    “上海是一个见怪不怪的地方,给人非常自由的空间。”说到上海,叉叉和妈妈王女士不约而同地感慨。

    在这里,叉叉各种精灵古怪的想法总能落地生根。她的首条B站视频,是身着cos服在同济大学樱花大道起舞。“弹幕都在问‘背景是不是合成的’‘路人怎么不回头’。”叉叉笑着说,“但这正是上海的魅力——包容你,也引导你。”拍摄时的些许“羞耻感”,在路人的习以为常中烟消云散。 

    这份包容,成为她挣脱束缚的翅膀,以更舒展的姿态投入“探索”。此后,大学校园录制宅舞、挑战“黑皮妆”出街等创意视频层出不穷。最令她难忘的是《当亲戚老师跟别人吹你是个“大”UP主》。灵感源于真实经历:一堂专业课上,老师突然当着全班的面,播放她的视频;期末汇报时被导师当众介绍为“粉丝众多的UP主”。“虽然‘社死’,”叉叉坦言,“但老师把我的创作当作值得分享的好事,给了我莫大鼓励。”叉叉一次又一次感受到校园对互联网内容创作的包容。

    上海本身便是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总能给予她无限的灵感。视频里的她,时而体验沉浸式戏剧乐园,时而走进老式理发店复刻上世纪80年代的发型。“带着笔记本出门,咖啡馆落座,突然来灵感了,就立刻打开备忘录。”叉叉描述着创作日常。

    沉浸

    用压力浇灌快乐

    如同所有创作者,叉叉坦言灵感之外,更新压力如影随形。“稿子难产,要写半个月”“脚本字斟句酌”是常态。从策划、拍摄到剪辑,多年来她独自承担制作全流程。作为高效的行动派,她习惯速战速决:“如果构思成熟,又是短视频,我会在一天之内把它拍掉。”

    UP主生涯,被她形容为“处在全脑沉浸状态”:吃饭时写文案,如厕时剪视频,沐浴中构思,睡前脑海里仍在复盘。即便休息,感官也很难放松下来。就连平时追剧,她都会不自觉地分析其中精妙的拍摄手法,想要借鉴和学习。这种压力却又给她带来无与伦比的快乐:“对我来说,拍视频特别有意思。”

    个人成长亦推动创作转型。叉叉的选题渐渐从趣味分享转向深度思考,更重“利他性”。“我更愿意做利他的内容,将为别人提供情绪价值放在第一位。”她说。于是,在她的视频里多了对身处“能量低谷”的网友的关怀,还有对“大学成长干货”的一系列分享。她也更坦然面对自己:“以前即便情绪不好,我也会做一些让人愉快的内容。但现在,我会分享自己如何走出情绪低谷,陪伴处境相似的人。” 

    坚定

    已与上海血脉相连

    从2017年到2025年,上海这座城市已经占据叉叉生命中的八年光阴。除了去深圳实习了两个月,叉叉一直扎根在这儿,从未离开。这座城,早已成为这个北方姑娘心中真正的“家”。创作、生活、情感,皆与上海血脉相连。“现在每周都和朋友来场City Walk,探索城市的各个角落。”叉叉语气轻快。

    母亲则感受到,女儿对选择上海“越来越坚定”。无论是创作氛围还是扶持政策,上海对自媒体人的重视清晰可见,“这里是创作者最肥沃的土壤,新出台的‘沪九条’,更让大家备受鼓舞”。

    上海吸引着叉叉这样的创作者,又通过她的镜头,向更多“Z世代”展现独特魅力。每年高考季,叉叉都会收到私信——通过她的视频,粉丝也向往上海,渴望来此求学,甚至目标同济。说起来有些浪漫主义色彩,但是,的确有许多人从她视频描绘的上海图景与梦想中汲取力量,被鼓舞着前行。从憧憬到扎根,从记录到创作,叉叉与上海,是一场默契的“双向奔赴”。这座城市,既是梦想的起点,也是她与无数年轻创作者梦想成真的舞台。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V聚上海 A08在上海,做个不被定义的UP主 见习记者 林千惠2025-07-25 2 2025年07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