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想把上海讲给你听

文/记者 唐骋华

本文字数:1060

    Fu大爷,一个常驻上海的老北京。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摄

    【文/青年报记者 唐骋华】

    说起上海,总会想起海派,而谈及海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话第一时间便浮现于脑海。海派之“大”,涵盖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多元的艺术形式、包容的社会氛围以及丰富的商业生态等。这些特质构成了海派独特的魅力,吸引人们前来探索。可也正因其“大”,又使得言说变得有些困难。如何用简洁明晰的语言,把海派讲明白、讲好玩,确实是个技术活。

    就拿上海的历史来说吧,从文明史角度追溯,上海经历了6000年的悠久岁月;从城市现代化进程角度看,她也历经超过180年变迁。这样一座底蕴深厚且不断发展的城市,需要优秀的“解读人”。

    于是B站UP主“行者小墨墨”应时而出。他以独特视角,挖掘路名背后的内涵,至今已讲述了100多条上海马路的故事。他的讲述不局限于路名,还拓展到海派的方方面面。行者小墨墨的视频没有华丽的景色与精妙的转场,靠的是对史实的严谨考据和精心雕琢的文案,像给城市做“加强版CT”一般,将上海的历史文化层层剖析,让大众对上海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在城市记忆的传承与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果说行者小墨墨倾心于“老辰光的上海”“人文的上海”,那么Fu大爷则专注于老百姓日常生活里的上海。他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弄堂街巷,用手机镜头捕捉最鲜活的城市脉搏:社区食堂里15元两荤一素的烟火气,地铁上无声让座的温暖瞬间,跟老爷叔学说上海话的亲切互动,乃至穿着国安球衣坦然踏入申花主场收获的包容善意……这些日常细节,被他以“野生记录者”的姿态真实呈现,成为解读上海包容、务实、高效城市精神最接地气的注脚。而“沪九条”中开放创作场景、建设聚集区等举措,正是为了释放更多像Fu大爷这样的“城市好奇心”,让他们能更自由地深入医院、实验室、老厂房等城市肌理内部,将上海的内在魅力与时代律动,以更丰富多元的视角,讲述给每一个热爱这座城市的人。

    上海,就需要这些年轻接地气的解读人。而适时推出的“沪九条”,将激励优质内容创作、健全产业配套服务、开放内容创作场景、完善职业发展通道等。在一系列举措的推动下,会涌现更多有趣的灵魂,把上海的故事讲给中国听、讲给世界听。海派文化,正在被一大批优秀的解读人精准拆解、深情诉说,这真是令人欣喜的事。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头版 A01想把上海讲给你听 文/记者 唐骋华2025-07-27 2 2025年07月2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