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热爱

何以避暑?不如阅读!

文/记者 唐骋华 图/受访者提供

本文字数:2555

    《槐荫消夏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画中一位高士袒胸露乳卧于床榻之上,眯着眼睛,恬然入睡,榻旁有屏风、桌案、书卷等物,人物刻画极其精细入微,神态生动,气韵清雅,描绘出了闲雅洒脱的夏日生活心境。

    【文/青年报记者 唐骋华  图/受访者提供】

    如何度过盛夏,这是一个问题。自古及今,人们探索过各式各样的方式。从“心静自然凉”的智慧到遍布申城的读书会、艺术展、舞台剧,当物理降温遇上精神消暑,这份清凉穿越时空,消解着滚滚热浪。

    不卷了,躺下看书

    炎炎暑热,何以消夏?不妨从古人那里汲取智慧。

    尽管没有科技与狠活,古人为了物理降温,也着实想了很多办法。周代,朝廷设立“凌人”一职,负责在冬季采集冰块,储存于冰窖中,以备夏季使用。唐宋时,富裕人家会在水边营建“凉屋”,利用机械装置引活水转动扇叶,带动空气循环。南宋皇帝还会在特制的翠寒堂办公或休息。据说里面温度很低,一次,大学士洪迈在翠寒堂向宋高宗汇报工作,明明是三伏天,他竟“体粟战慄,不可久立”。宋高宗见状,命人给他披了件外套。

    当然了,像凉屋、翠寒堂这样的神器不是普通人能享受的。在物理降温手段有限的情况下,更多人还是走向内心,主打一个心静自然凉。但“心静”的氛围是需要营造的,由此,衍生出消夏八雅事:观荷、听雨、食夏、品茗、阅读、闻香、执扇、听蝉。“其中,阅读是最普遍而有效的一种。”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导师祝童说。

    据祝童研究,消夏也作销夏,意思是通过某些方法“忘掉”身体的燥热,从而清凉顿生,度过酷暑。而沉浸到阅读里,无疑是“忘掉”的捷径。

    那么古人为了“忘掉”,都读哪些书呢?“六经当然是首选。”祝童说。隋唐时期,科举兴起,成为朝廷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而科举考试主要考的就是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读书人为应付科举,日诵夜读,连炎炎夏日也要“卷”起来。于是唐宋以来,“夏课”盛行,相当于暑假了还不休息,各种找资料、报课程,全方位无死角地研读六经。

    然而如此充满功利性的阅读,岂不是越读越燥热?放心,古人知道进退。实际上,除了少数意志极为坚定者外,多数人都会放下严肃的六经,偏向于闲读。“诗话胜记、稗官野乘是文人士大夫在读经之余的最爱。”祝童说。

    明代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记录自己于竹林间铺一张榻,手持蒲扇,躺着读《诗经》《离骚》,只觉“树影筛风”“丛竹蝉声”,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读书消夏进行时

    现代人的避暑手段自然比古人多多了,但读书消夏并未过时。记得年少时,每逢暑假,父亲都会带我去上海书城,在那儿泡上一整天。而今天,书城仍是许多市民的避暑胜地。上午九点半门一开,人群便如流水一般涌入、铺开,眨眼间书架间的过道、临窗的边沿、楼梯的拐角就坐满了书迷。同样,上海图书馆、徐家汇书院、少年儿童图书馆也全都坐得“扑扑满”。

    旧书店的人气也上来了。位于松江云堡未来市的小朱书店是目前上海最大的旧书店之一,有约20万册书。主理人朱凤涛说,这些日子读者显著增加。“有的是放假的学生,有的是父母带小孩来挑书。”复旦旧书店主理人张强也说,暑假以来人确实多了。由于在大学路附近,经常有人逛着逛着就到了复旦旧书店,在“这年头竟然还有人卖旧书”的好奇心驱使下,进店打卡。

    复旦旧书店对面的悦悦书店也是一处纳凉避暑的好去处。这里除了书,还举办各种读书活动。主理人罗红和丈夫均毕业于复旦大学,因而有着深厚的人文资源,经常邀请学者、作家来讲座。本周末,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徐英瑾携《当一切命中注定,我们还要勇敢吗?》做客悦悦书店,与读者分享人生哲学。“本以为哲学有点高冷,没想到消息一发布,席位秒光。”该书责任编辑宋寅悦说。想来,越是在高温中人们越需要哲学来保持清醒。

    持续十余年、举办活动超过500期的思南读书会,在这个夏季依然向广大市民放送高质量的“精神食粮”。遍布上海各社区、街道的读书会则以细水长流的方式,给日常生活吹送阅读的清风。

    可别小瞧了这些读书会,举办者是颇为用心的。例如陆家嘴志愿者协会的“一陆相伴”阅读会,组织过“气球派对主题活动”,聚集起一批热爱诗词、喜欢社交的年轻人,他们打灯谜、背诗词、唱沪语童谣,再进行手工气球设计,形成了一场内容新颖的读书会。陆家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王丽说,“一陆相伴”阅读会经常举办类似的活动,让年轻人爱上阅读、爱上传统文化。

    小贴士

    除了阅读,我们还可以看展览、看舞台剧、听音乐会,总之,所有好玩的一切皆为“消夏利器”。

    这个夏天,上海及周边至少有20个大展等你来看。西岸美术馆的“大卫·霍克尼:更大,更近(当然不是更小更远)”沉浸式艺术展,开幕以来观众纷至沓来。浦东美术馆的“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展汇集了凡·高、米勒、罗丹、高更等一众大师作品,更是观者如堵。此外,龙美术馆的“乙巳形蕴”、油罐艺术中心的“亚特兰大、二次技术革命与一个东方翻译”、START星美术馆的“我看见黄金铺道的上海”都值得流连。

    舞台剧、音乐会同样迎来井喷。由亚洲大厦、上海大世界、第一百货、世茂广场构成的小剧场观演“黄金四角”,七八月份好剧不断,不少场次卖爆了,不仅要加晚场、周末场,工作日也需增开场次。音乐会也是一票难求,从古典到爵士到流行,满足了不同的审美偏好与需求。

    何以消夏,你有答案了吗?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热爱 A06何以避暑?不如阅读! 文/记者 唐骋华 图/受访者提供2025-07-27 2 2025年07月2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