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观点

陪诊师接单难,怎么破?

文/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本文字数:1082

    陪诊师陪患者就医。青年报资料图

    【文/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近年来,“陪诊师”已成为应对老龄化社会就医难题的重要就业方向,其职业前景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加入。不过,新兴职业在发展初期难免遇到各种问题。近日就有一些考取陪诊师技能证书的人反映,在接受培训、拿到证书数个月后,竟然没有接到过一笔订单。

    难道是陪诊师已经供大于求了?显然不是。以上海为例,当前60岁及以上户籍老人超过577万,其中30万为失能老人,陪诊需求应该是比较大的。放眼全国,陪诊师的缺口就更大了。问题出在市场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业内人士估算,浦东新区有400多名陪诊师,但该地区每月的真实陪诊需求仅为两三百次,日均不足10单,且半数以上订单由客户直接联系熟悉的陪诊师。这导致新手陪诊师难以获得机会,往往几个月接不到一单,从业积极性严重受挫。

    此外,部分培训机构课程质量堪忧,学员难以真正掌握陪诊所需的专业技能。一些机构颁发的证书还无法在官方平台查询,不具备法律效力,对学员有误导作用。凡此种种,也遭到了学员及新手陪诊师诟病。

    陪诊行业要健康发展,需要在市场的自发调节之外强化职业指引和行业规范。一方面,有关部门应明确陪诊员的职业属性,将其纳入正规职业体系,制定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体系,让陪诊员培训有章可循,证书具有权威性。同时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管,构建“良币驱逐劣币”的良好生态,以保障学员的合法权益。在接单渠道上,应搭建便捷高效的服务平台,打破信息壁垒,让供需双方能够精准对接,提高订单分配的公平性与效率。

    陪诊师的困境并非个案。如今,诸如收纳师、网约管家、宠物摄影师、电竞陪练师等新兴职业不断涌现,它们同样面临职业定位模糊、培训体系不完善、市场认可度不高、就业渠道不稳定等问题。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新兴职业大多处于发展初期,不周延的地方很多,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关注与支持。

    我们可以通过破解陪诊师“接单难”的困局,探索如何为新兴职业建构良性发展生态的土壤。这需要政府、市场、培训机构等共同努力,编织一张网,为新兴职业制定精准的发展规划,提供全方位的引导和扶持,帮助它们走上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新兴职业才能在市场大潮中站稳脚跟,真正成为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观点 A07陪诊师接单难,怎么破? 文/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2025-07-27 2 2025年07月2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