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大学

守望跨越千年的历史画卷,交大第六批守望者走进莫高窟

做敦煌故事的深情讲述者

记者 刘昕璐

本文字数:1932

    守望者正在接受专业培训。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本报讯 与大漠星空同辉,与千年敦煌相伴。这个盛夏,上海交通大学与敦煌研究院再度携手,第六期“敦煌文化守望者”项目再度启航。20名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交大学子走进敦煌莫高窟,共同在为期四周的深度文化浸润与实践之旅中感受敦煌文化的脉搏,其间不断找寻价值的共鸣。项目于7月28日在敦煌结营。

    夜以继日地求知图谱

    “敦煌文化守望者”志愿者特派计划是以文化保护与传播为目标的知识赋能型文化公益行动,由敦煌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发展基金联合发起,旨在推动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与创新。从线上培训奠定知识基础,到深入洞窟的沉浸式学习,多元立体的参与路径引领守望者逐步从文化知识渴求者向文化传承接力者的角色蜕变,让沉睡于洞窟的千年敦煌文化焕发新生。

    守望者一行要经过专业培训,在有限的时间内,实地深入了解诸多洞窟独特的历史背景、精妙的建筑形制以及壁画塑像所承载的丰富内容与艺术价值。不仅要高效掌握24页、2万余字的讲解词,了解敦煌历史、艺术、宗教、建筑等跨学科知识,还要会分析画面的构图、色彩、象征意义,并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公众能够理解和感受的生动讲述。

    夜幕降临,守望者在距洞窟群仅百米之遥的居所,伏案整理白天在洞窟实地学习时记录的密密麻麻的笔记,查阅研讨《敦煌石窟全集》与电子文献,仔细比对“九色鹿”“反弹琵琶”等经典壁画题材的图像细节,将点滴收获系统化、深入化。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九层楼,守望者也上岗了。他们带领着一批批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穿梭于古老的洞窟之间,用所学知识,深情讲述千年壁画与彩塑背后蕴藏的历史沧桑、艺术魅力和精神内涵,让文明之光温暖现代人的心灵。

    心与心的古今对话

    为了让守望者真正触摸敦煌艺术的灵魂脉搏,敦煌研究院还精心设计了一条贯穿线上线下的美育实践路线,为同学们搭建起理解敦煌的知识框架和审美基础。

    在莫高窟这片热土上,守望者不仅进行着知识的深度探索,更与驻足这片土地的人们深度交流。在九层楼广场的槐荫下,当守望者向游客讲解完应急窟后,游客真挚的感谢常让他们心头一暖。

    在跟随资深讲解员学习的过程中,守望者与前辈也建立了传承的纽带。在敦煌讲了25年莫高窟故事的刘文山老师被大家尊称为“敦煌儒侠”,他分享道:“莫高窟的壁画终会随着时间风化剥落,精美的彩塑也终将氧化褪色,这是自然规律。但开放的意义恰恰在于此:让这些承载着人类智慧的文明成果活在人们的认知里、记忆中、情感中。”这种与千年敦煌同频共振的沉浸式体验,已将单纯的文化知识学习,升华为一种深刻的文化认同与精神共鸣。

    曾是第五期守望者的交大学生袁鸣键,选择以“老”守望者的身份再次归来。“第一次相遇,更多的是视觉上的震撼与壮美带来的惊叹;而这一次,经过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感觉与这些壁画塑像似是老友重逢,多了份熟识与理解。”当她主动为队员分享经验、补充知识细节时,那份从文化接收者到文化传播者、传承者的蜕变,有了真切的轨迹。

    来自设计学院的研究生余可盈师从敦煌学研究专家、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李金娟教授,她精心设计六套“敦煌故事”笔记本,讲述九色鹿本生、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等经典壁画故事。笔记本内页绘有壁画局部,对壁画叙事逻辑进行巧妙转化,配以文字描述,页角的插画连缀起来便是一幅完整的壁画故事,将画面与情节一一对应,让敦煌艺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

    来自交大人工智能学院的庞怡然是一个上海姑娘,高中时便酷爱历史。今夏的这段文化之旅已在她的心中播下一颗“传承”的种子,“未来我会持续传递守望的火种,将文化传承的故事带回校园里,做敦煌故事的深情讲述者”。

    这群敦煌文化守望者期待更多人走进敦煌、了解敦煌、热爱敦煌,使千年文明在代代接力中永远鲜活璀璨,让敦煌文化和莫高精神跨越山海,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大学 A05做敦煌故事的深情讲述者 记者 刘昕璐2025-07-30 2 2025年07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