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焦点

档案里的抗战家书

烽火里的信仰之光

本文字数:1944

    在全国各地的档案馆中,珍藏着许多抗战烈士的家书。写下这些家书时,他们均身处那仿佛没有尽头的长夜,不知道当胜利到来之时,自己是活着还是已死去。

    他们将信仰的火种揣在心间、落于信笺,给家人亲朋,给亿万万受苦受难的同胞带来光明和温暖。

    “赴汤蹈刃,死不旋踵”

    “因而第二次发颜(炎)内面又化脓,前天又作第三次的开刀,到今天止又是四日未眠……”

    1943年初夏,在抗击日寇的一场恶战之后,身负重伤的冀南第七军分区政治委员兼第七地委书记肖永智给妻子魏敏写下一封家书,直言自己“在以共产党员的精神在克服着敌人给予我的痛苦”。

    “为着革命的事业流洒鲜血是每一个真正革命战士的天职,革命的胜利没有无数的战士为着他英勇无比的,胜利的取得是不可能的……”字里行间,尽是这位钢铁战士的铮铮铁骨。

    数月后,部队在山东清平县陈官营(今属山东临清市)遭日军突袭,肖永智在突围时英勇牺牲,时年28岁。

    长生口战斗、神头岭战斗、响堂铺战斗、晋东南反“九路围攻”、百团大战、冀南地区反“扫荡”作战……这些战役的前线阵地上,都曾有他刚毅的身影。

    在残酷的战火中,他书写对信仰的执着——

    “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如果他没有‘赴汤蹈刃,死不旋踵’的崇高牺牲精神,也孰不能为一个好的战士,因为革命绝不是快意高谈,而是伟大艰苦的实际行动。”

    “我自信也是同路人的一个”

    1937年秋风萧瑟的时节,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军122师参谋长赵渭滨,在山西太原的一个小房间里给刚考上学的长子写下一封家书。

    他在信中记叙了一路走来红军同百姓的鱼水情深,坚定地告诉孩子:“未来的成功,未来的抗战,恐怕还是要靠共产党吧!……我自信对于共产党,至少是同情的!就是列宁说的同路人,我自信也是同路人的一个!”

    他对儿子的未来满怀希望:“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能够当一个优良的技师!能够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服务!”

    他对自己的未来也有冷静的预期:“我的安危,我自己晓得。这么多人都牺牲得,我又怕甚么?”

    家书发出5个月后,赵渭滨所在的师于山东滕县全军尽没,那是台儿庄战役的开始。

    “能够在复兴民族恢复失地的工作上作最大的努力,最大的贡献!”这是赵渭滨在家书中对亲人的勉励,也是对后来者的期许。

    山河铭记英烈不朽

    1943年8月,在江苏省六合县,为保卫农民秋收,新四军连长程雄带领战士与日寇英勇作战,壮烈牺牲时,年仅24岁。

    牺牲前,程雄曾在给父母的一封家书中写道:“儿这次为了民族,为了阶级,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儿不得不来信辞别双亲大人……”

    1938年盛夏,“白衣战士”罗锦文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这样剖白:“是为国家民族,是为了民族之生存,为全国土地之完整,为世界争和平而来坚持抗战,所以是有意义的。”

    辞去西安广仁医院副院长职务,罗锦文执意组织救护队到前线去。炮火中,他日以继夜、积劳成疾。

    1939年10月12日,在为伤员赶做手术中途,罗锦文几次昏厥,醒来后又继续工作,最后终于昏倒在手术台边,经抢救无效,以身殉职,时年25岁。

    …………

    万里山河,无处不是抗战英烈以血肉筑起的长城。

    信仰的火种穿越黑暗,照亮泛黄的家书,照亮祖国大地,揭示了一个民族“向死而生”的精神密码。

    据新华社电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焦点 A03烽火里的信仰之光 2025-08-06 2 2025年08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