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浦西,隔江相望,上海每天有8万多名乘客“渡江”。乘客在轮渡上享受空调清凉的同时,船员还在黄浦江上战高温。青年报记者昨日登轮直击“都市里的水手”护民“渡江”。
青年报记者 郭颖
每天套缆绳解缆绳100多次
从浦东南码头开往浦西陆家浜码头的“南陆线”可以说是上海最繁忙的轮渡航线之一,每天有2万多名乘客,从这里往返浦东浦西,其中至少95%的乘客是骑电动自行车的。
头班船早上4:40起航,上午10点,一直在甲板上忙碌的05后水手凌嘉琦身上的工作服已经反复湿了好几遍。此刻,记者带去的温度计在码头上测到的室外温度已经超过了50℃。
从今年3月开始实习,经过师傅带教的凌嘉琦已经当了5个月水手,严格执行“五要二喊”操作要领:船靠码头要带妥缆绳、开关移门要看清情况、上下车辆要指挥排装、协助驾驶要认真瞭望、靠好码头要立好门档;船离码头外档有妨碍时要喊“驾驶注意”,乘客上下要喊“注意高低空档”。
18号轮渡靠上南码头的瞬间,只见凌嘉琦迅速解开杯口粗的缆绳,重重地抛向岸上的系缆桩套牢,然后经过“8”字形缠绕,麻利地打上水手结。这套行云流水般的操作,是3个月实习期练就的。
南陆线每天发送的航班达到240至320班次,最多的时候4艘船同时运行。船门打开,满满一船的电动自行车鱼贯而出,由于客流量大,船几乎没有停留休息的时间,转眼间,又是一船的电动自行车进舱。彼时,凌嘉琦又化身安全员,站在舱边为乘客提供服务。这时,有一位坐电动轮椅的老奶奶上船,凌嘉琦赶紧伸手搀扶,同行者小心地将轮椅推进船舱——轮渡还是轮椅等残疾人专用车必需的渡江交通工具。
船又要出发了,烈日炙烤着甲板,凌嘉琦解开水手结,18号轮渡驶离南码头,开往浦西的陆家浜码头。水手每天翻三班,每个班次如果往返黄浦江60次,就要套缆、解缆120次,这活儿并不轻松,工作量远超海上的水手。
待轮渡正常驶上江面后,凌嘉琦又成了“瞭望哨”。黄浦江上来往的货船、小船特别多,但又没有红绿灯,轮渡船也没有刹车,所以需要格外小心。
头班船为城市敲响晨钟
“注意高低空档、脚下安全,往里走。”这是安全服务员闵俊凡每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如果大家都把电动自行车停在靠门的地方,后面的电动自行车就停不进去,这便需要他不停地提醒大家往里走。
安全服务员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责是守护乘客安全,一舱都是乘客和电动自行车,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安全员必须时刻警惕,掌握消防知识。到了夏天,还会有乘客中暑晕倒,比如有些女乘客是在骑行运动后乘坐轮渡过江,有时会体力不支,这时就需要安全服务员出手相助。
帅气的闵俊凡当过4年水手,眼下,他的工作不光是要服务好乘客,还要承担协助机舱维修的任务。船舱里有多台立式空调同时启动,非常凉快。但是记者随着闵俊凡下到机舱时,一股热浪顿时扑面而来。这里虽然没有阳光直射,却也闷热异常,伴随正在运转的机器设备释放出来的热量,更是“热上加热”,就连电扇打出来的风都带着温度。
虽然工作环境是热的,但在闵俊凡心中,轮渡是浪漫的。“我在船上碰到过一对小夫妻,他们是因为每天乘坐轮渡上下班认识的,然后相爱、结婚、生子。现在条件好了,他们买车了,平时不乘轮渡了,但每到周末的时候,他们有空就会带着孩子过来乘一次轮渡,回忆一下当年相爱的故事。”闵俊凡告诉记者,因为这个故事,他感受到轮渡的情怀。
每次早班乘上4:40的头班船时,闵俊凡都会遇到不少卖菜的乘客。他们车上都装着新鲜的蔬菜、水果、海鲜。“他们把这些东西运到浦西,为这座城市敲响了第一轮晨钟,我们就像引路者带领他们到浦西去。”闵俊凡说,这让他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
家住闵行的凌嘉琦,从小就坐轮渡,6岁时,他心中便已埋下了一个小小的情结,那就是:长大后要在轮渡工作。如今小目标已实现,接下来他的大梦想是从水手“升级”到驾驶员,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船长。
时代在变迁,依然留住了城市的航线,越来越多的年轻船员,守护着黄浦江上的交通枢纽,为这座城市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