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郦亮
本报讯 当细腻温婉的海派文化与磅礴刚健的中原文化相遇,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中原画风”河南省优秀美术作品上海展昨天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揭幕。这是近年在上海举行的规格最高的中原绘画展,河南当代绘画的代表作几乎都来了。
青年报记者一步入展厅,第一感受就是“大”,这些代表“中原画风”的作品尺幅都很大。杨健生的中国画《花开时节》描绘的是一群少年儿童走过艺术生态走廊时的场景,这样的绘画在海派绘画里其实也很多,比如月份牌、连环画等,但是尺幅都不大。而《花开时节》竟有2.39米长,1.85米高,所表现出来的气象和海派绘画就很不一样。
武金勇的中国画《丹水北流润华夏》呈现的是水坝开闸的盛景。这种气势让人想到,同样是用中国画来表现时代的吴湖帆的《原子弹爆炸》。一个是用水墨表现开闸放水的水雾,一个是用水墨来表现原子弹爆炸后升腾而起的蘑菇云。海派画坛的代表人物吴湖帆的笔触更隽秀,而武金勇的显然更为粗犷。
这种印象对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此次展览展出180件作品,涵盖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粉画、漆画和综合材料等多种艺术形式,是近年河南美术精品创作在上海的一次大集合。
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文联名誉主席、河南省美协名誉主席马国强告诉青年报记者,中原画风以“传统、生活、创新、中正”为创作定位、以“蓬勃、正大、刚健、醇雅”为精神追求,这与海派绘画“不保守、不浮躁,既扎根传统又拥抱时代”的艺术态度有一定的不同。他说,一百多年前,当中国美术还在传统与现代的路口徘徊时,上海的美术家就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拉开了革新的大幕,而如今的上海美术,始终扎根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土壤——既有黄浦江的开阔视野,又有里弄市井的烟火气;既有国际大都市的时尚律动,又有江南文化的细腻温婉。“海纳百川、自成一派”的格局,正是海派艺术最珍贵的“真经”,也是他此次来上海最想学习的核心。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重镇,一直以来都是艺术交流与创新的前沿阵地。上海美术界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与全国各省市美术界乃至国际艺术界保持着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不断在交流互鉴中做强码头、激活源头。”上海市美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丁设说,此次展览的举办是上海市文联和上海市美协深化与兄弟省市交流合作,把优秀的作品奉献给广大人民群众的又一次重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