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殷嘉萃
本报讯 青年报记者昨日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获悉,今年暑假,在上海地铁第三运营有限公司的支持下,“轨聚众智”青年实践团队深入走访西藏南路站、虹口足球场站、上海南站等7个具有代表性的地铁站点,倾听乘客心声,汇聚点滴智慧。最终,大学生团队形成了一份接地气、可操作的优化方案,为优化上海地铁站域治理提供青年视角。
实践伊始,团队便来到上海地铁第三运营有限公司,深入探访“多格合一”治理模式中的创新实践。同学们了解到,地铁与相关街镇力量正攥指成拳,特别是在“5+X”重点领域的协同——从地铁安全文明乘车宣传、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到强化周边环境整治、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再到深化保护区管理,一幅城市基层治理力量高效整合的图景在团队成员面前徐徐展开。
为了精准捕捉不同群体的出行需求,团队对地铁站点进行了科学分类,比如居民区站、交通枢纽站、商业区站等,并精心选取了西藏南路站、虹口足球场站、上海南站站、长寿路站、紫竹高新区站、东川路站和娄山关路站七个代表性站点展开深度调研。
行走其间,青年学子们不仅在做记录,更用心感受着地铁与城市的共生关系。在东川路站,站长讲述的故事让会计学院2024级本科生张依云印象深刻:“站长很自豪地跟我们介绍,他们站点附近的办公楼较多,前几年地铁站去办公楼的连接路要么太阳暴晒,要么下雨天下暴雨,非常不方便。听取意见之后,地铁公司和周边的办公楼合作,给整个地铁站盖好了通道。大家走起来就不容易受恶劣天气影响了。”这份“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实效,正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生动注脚。
在西藏南路,有乘客向正在开展调研的团队成员反馈:“早高峰闸机口总是非常拥堵,现在会有志愿者有效分流人群,维持秩序。现在闸机也升级过了,能感受到闸机通过效率比之前高了很多。”这些来自一线的真实声音,成为团队思考的重要基石。
带着实地观察、随机访谈和翔实数据,团队提炼出大学生群体为地铁运营提供的独特助力,并构思了初步方案。带着方案,实践团队再次来到了西藏南路站,在与站长的沟通中,他们发现,方案还要更多考虑实际情况。“我们发现现有志愿者的持续性面临挑战。”会计学院2024级本科生陈子珊解释道,“由于中学生志愿者集中在寒假和暑假期间参与服务,志愿者的持续性和培训难度比较大。我们就提出,可以招募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因为相对于初高中学生,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更容易纳入常态化实践,而且相对来说可以连续地形成一个长久的合作。”
调研的价值,最终要落在行动上。今年8月1日至8月4日,在ChinaJoy展会期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计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快速成立“CJ志愿者专项保障团队”,共完成16人次的志愿活动。他们一方面帮助疏散大客流,引导进站的乘客快速通行,另一方面针对外籍乘客和老年人可能存在的购票问题,在关键位置定点值守。大学生志愿者的加入有效地保障了乘客们的出行安全。
针对信息互通与协同行动的需求,此次实践团队队长徐婉彤介绍,发挥会计数据分析专长和创新思维,团队提出构建连接地铁、社区、商户、公交等多方主体的信息共享平台。团队将调研形成的12项建议提炼为6条更具操作性的方案,并据此形成了针对不同站点的实施建议。上海地铁第三运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熊炜对实践团队给出的报告给予了积极评价:“建议方向可行,后续可在细节上再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