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青年

以青春足迹丈量“两山”画卷

上经贸大师生分赴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展开实地调研

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殷嘉萃

本文字数:1926

    实践团队在洱海实地调研。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殷嘉萃

    本报讯 今天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日子。这个暑假,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走中国 看发展”暑期专项社会实践活动正在持续进行,校内外54支实践团队近400名师生分赴浙江、安徽、贵州、云南、北京、上海等地,通过实地调研20年来我国城乡生态治理与修复实践、绿色经济转化路径、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化传承与保护,用青年视角解码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其间,深入浙江安吉与云南洱源的两支团队的实践故事,有着别样的深意。

    安吉余村:

    矿山遗址的绿色新生

    “余村的巨变让我尤为震撼,曾经尘土飞扬的矿山荒岭,如今已是碧波荡漾、茶香四溢,生态与经济实现双赢,充分证明了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团队成员秦若涵回想起在余村的体验时这样感慨。

    在“两山”纪念碑前,聆听着矿山变公园的故事,同样的激动也在实践队其他队员心中激荡。20年前,余村依靠矿山开采换取经济收益,生态环境满目疮痍。如今,矿区蜕变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村民们讲述着当年的转型阵痛——壮士断腕关闭水泥厂,转而发展生态旅游,如今收入反而令人称羡。“绿水青山吸引年轻人,年轻人又反哺生态经济,形成闭环。”学生们惊叹于余村的“青年力量”。

    洱源治水:

    海菜花里藏着“致富经”

    另一支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张朋林带领的团队来到了云南洱源,在那里,他们开展了关于治污治理的调研。

    海菜花基地里,清澈水面上的海菜花随波轻摇。当大家都沉浸在眼前的青山绿水中时,工作人员对他们讲起了这里曾经的故事。原来这片水域曾经遭受污染,经过多年治理才有如今的清澈。污水处理的背后,有政府的坚持,有科学家的专业,还有村民的支持。为了保护水源配合“禁蒜退耕”,为了治理污染允许排污管“穿堂”而过,从曾经的“吃亏”到如今靠海菜花开、乡村旅游而过上好日子,村民们的脸上满是幸福和自豪。

    “在洱源的几日,从茈碧湖的粼粼波光到海菜花基地的洁白花海,从污水处理厂的有序运转到梨园村的整洁村容,每处风景都印在心里。这里的好生态,藏着人与自然的默契共生。”来自金融管理学院的熊梓亦感叹道。

    作为一名马院的思政课教师,张朋林也有很深刻的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堂上反复阐释的‘两山’理念,在牛街乡的污水管网里流淌成具象的治理智慧——那两条并行的排污管道,一条连着污水处理厂的精密仪器,一条通向湿地的自然净化系统,恰是‘精准治污’理论最生动的注脚。我深刻体悟到思政课教师要靠脚踩泥土的探索才能讲透党的创新理论。”张朋林说。

    扎根大地:

    一场从理论到行动的跨越

    记者了解到,还有多支队伍正以跨学科融合、跨地域调研、跨学段协同的方式深度实践,以青春足迹丈量美丽中国。

    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海泉老师指导的团队赴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以华东重要生态屏障千岛湖为样本,开展“治水模式”下水饮料产业生态价值转化调研。团队走进农夫山泉水源基地,实地检测水源保护区水质,观摩“水源零搬运”全流程生产,见证产业带动本地就业,初步形成“生态屏障—技术赋能—产业反哺”的良性循环。

    在湖州市长兴县蓄电池产业集聚区,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朝科老师指导的团队系统探究传统高污染产业通过绿色转型发展绿色生产力的实践路径与经验,证明绿色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生态责任,更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来源。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既是对“两山”理念二十载实践历程的深情回望,更是一堂行走在祖国大地上的“大思政课”。青年学子们在田野调查中锤炼本领,在服务基层中践行担当,在实践中读懂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逻辑,用青春足迹丈量着美丽中国。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青年 A08以青春足迹丈量“两山”画卷 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殷嘉萃2025-08-15 2 2025年08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