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社区

AI时代的建筑设计师

从空间塑造者到情绪疗愈师

文/杨颖

本文字数:1213

    当算法开始生成建筑方案,参数化设计席卷行业,建筑师的核心价值何在?2025年的这个夏天,同济大学一场名为“花之弥漫8号”的神经美学实验给出答案:在AI无法复制的“情感植入”领域,建筑师正通过跨界科学重构空间与心灵的对话。这场由丁峻峰、魏娜等学者发起的全球首次环境空间情感的讨论,揭开了建筑从功能载体向情感媒介转型的新纪元。

    同济大学创设学院大堂,一座橙红色的装置引人注目,这是美国天普大学泰勒艺术与建筑学院副教授魏娜的实验作品。魏娜说:“传统建筑评价体系只关注形式与功能,而‘花之弥漫8号’让空间本身成为情绪反应的采集器。”

    装置旁,爵士歌手陈胤希的演唱与观众脑电波实时联动,光影随心率变化波动;一位专业的舞者翩翩起舞,随着节奏的变化和观众关注点的变化,嘉宾佩戴的特殊装置在电脑上留下了各异的数据。

    “把情感变成科学公式?这可能是对创作本质的背叛!”建筑大师马岩松在圆桌讨论中抛出尖锐观点。他质疑将曲线与直线符号化的研究方式:“真正的建筑是创作者与世界观的对话,就像作曲家不会解释为什么某个和弦让人流泪。”

    这场争论在神经科学家介入后更显胶着。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周彬追问“建筑情感属于创作者还是使用者”,魏娜以“情与感”的东方哲学破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情’是流动的能量场,它消解了主客二元对立。”马岩松则用艺术史佐证:“哥特教堂的崇高感源于建造者的信仰震颤,当代建筑同样需要保留这种‘不完美’的主观性。”这场持续三小时的辩论,最终指向共识:AI能优化空间效率,但情感共鸣永远需要人类设计师的直觉投射。

    “好的空间是大脑永久下载的愉悦程序。”商业设计师周博展示的消费空间案例,揭开了情感设计的产业价值。其团队通过神经科学解码人类基因中的感知密码,在深圳某商业综合体创造168米悬挑泳池,利用“稀缺感崇拜”使日均销售额从30万元飙升至300万元。

    这种“多巴胺设计学”正在重塑行业逻辑。周博团队发现:45度下倾坡道能模拟水流推动感,阵列式酒桶设计可激活大脑强制记忆。而A4儿童艺术馆馆长李杰的“情绪商店”项目,则通过亲子共创空间缓解代际隔阂。正如周彬所言:“当建筑成为正念疗愈场,冰冷的混凝土便有了心跳。”

    从“花之弥漫8号”的脑波传感器,到商业空间的多巴胺密码,再到疗愈建筑的当下锚定,这场变革证明:当算法接管理性,人类设计师的情感植入能力,正让建筑进化成“可居住的抒情诗”。

    文/杨颖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城·社区 A07从空间塑造者到情绪疗愈师 文/杨颖2025-08-19 2 2025年08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