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校园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俞秀松童年故事》进校园

引导青少年从“观众”变“传人”

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文字数:2659

    AI技术还原俞秀松生平。青年报记者 范彦萍 摄

    昨天,由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指导,上海市团校党的青年工作一级学科、上海市青年运动史研究会、上海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中心、中共浙江省诸暨市次坞镇党委、上海辞书出版社、俞秀松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的“薪火相传:上海早期青年运动史研讨暨《俞秀松童年故事》进校园”座谈会在上海市团校青年会堂举行。

    “一个人是否能成才和他童年时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俞秀松烈士之子俞敏希望,通过讲好俞秀松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党的青年运动史中汲取奋进力量。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少年俞秀松也曾“吸粉”无数

    现场屏幕上播放了通过AI技术还原的俞秀松影像,这位革命先驱仿佛“活”了起来,娓娓讲述自己的生平。

    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俞秀松童年故事》进校园启动仪式上,俞敏老师对学生代表深情寄语,勉励青少年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他提及了俞秀松诚实的品德,希望现在的孩子们能以俞爷爷为榜样。

    《俞秀松童年故事》作者朱少伟则分享了他的创作体会。他的观点和俞敏不谋而合,他认为,一个成年后杰出的人,童年时想必也是不同寻常。一次偶然的机会,曾撰写过宋庆龄、黄炎培、张闻天等伟人童年故事的他接触到了俞秀松烈士的两份史料,萌发了撰写《俞秀松童年故事》的念头。

    现场,朱少伟向学生代表分享了俞秀松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比如俞秀松四五岁时已懂得长辈的艰辛帮忙做家务,六七岁时能背诵启蒙读物。“放假期间,村里多了不少调皮捣蛋的熊孩子,俞秀松将不平的地面改建成简易篮球场,熊孩子不仅路转粉,还成了‘篮球少年’。次坞镇有道叫次坞打面的名点,俞秀松在品尝时,发现里面有十多种素菜,只有两种荤菜。他便建议加入一种可以提鲜的荤菜,被老板借鉴了。这为次坞打面后来成为全国知名风味小吃打下了基础。”

    朱少伟还分享了一个小故事:有次,俞秀松的同学来敲门,称作文的题目是“寻找快乐”,但自己家中贫寒,回家还要放牛,没有快乐可言。俞秀松邀约他第二天结伴去放牛。次日,两人用树枝在地上写字,一起骑在牛背上吹笛。同学感激地表示,自己有了写作文的真实素材。自此,这位同学也成为俞秀松的“死忠粉”。

    在俞秀松的家乡次坞镇,俞秀松童年时将新棉袄赠给弃儿、折断奸商短秤等故事广为流传。他弟弟曾问在外面干革命的他何时回家?他说:“要到天下讨饭佬都有饭吃了再回家!”

    这些故事通过上海市闵行区莘光学校一年级三班的朱齐修的口娓娓道来,十分引人入胜。俞秀松曾说过,“要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西南北人”。为了让演讲更为生动,朱齐修说起了南腔北调,把在场的师生逗乐了。

    打开感悟红色精神的窗口

    现场快速翻阅《俞秀松童年故事》这本书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俞秀松研究中心主任丁晓强的第一反应是“写得很生动”。

    作为长期研究俞秀松生平的专家,丁晓强认为,俞秀松在英雄人物里也是很“刚”的一个人。“他从小就有个英雄梦,爱打抱不平,这个英雄梦和家国天下是连在一起的,和个人英雄主义不太一样,他的志向值得现在的少年学习。年轻人要有英雄梦,这个世界不能没英雄。”

    丁晓强建议,俞秀松的方方面面都值得现在的少年学习借鉴。“他是一个比较完美的人。第一,他有大志向;第二,他是个实践家,什么事想到就去做;第三,他从来不浮夸;第四,他有强烈的求学渴望。”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认为,俞秀松烈士作为党团重要发起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首任书记,其生平与建党、建团历程紧密相连,体现了党团在指导思想、革命目标和创始人方面的高度一致性,这是中国革命历程的鲜明特点。

    在上海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中心主任伊华看来,《俞秀松童年故事》的出版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了解烈士生平、感悟红色精神的重要窗口。“《俞秀松童年故事》通过讲述烈士成长历程,为青少年提供精神养分,帮助他们树立理想信念,传承奋斗精神,培育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

    上海市青年运动史研究会秘书长赵文强调,俞秀松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从浙江诸暨的少年初心到上海渔阳里的革命实践,他用生命践行了“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西南北的人”的铮铮誓言。

    次坞镇领导则分享了俞秀松家乡的红色文化传承工作,表达了继续深化红色教育的决心。

    以生动方式贴近青少年

    随后,与会嘉宾围绕上海早期青年运动史展开深入研讨。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上海早期青年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为新时代青年工作提供了宝贵借鉴。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陈晨指出,渔阳里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摇篮和青年运动的重要发祥地。俞秀松作为早期青年运动杰出代表,其童年经历和爱国情怀深刻影响了他后来的革命道路。他认为,《俞秀松童年故事》进校园以生动方式贴近青少年,有助于红色基因从“知识”转化为“认同”。他强调,应创新讲述光荣历史,引导新一代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为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上海红色影像与数字传播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曹天风在发言中强调,红色基因传承应重在“铸魂”而非任务,通过创新科技和青少年熟悉的方式,让红色故事真正入脑入心。他呼吁青少年从“观众”转变为“传人”,主动传播红色精神,以实际行动继承先辈理想,让红色信仰在新时代扎根生长。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校园 A03引导青少年从“观众”变“传人” 首席记者 范彦萍2025-08-23 2 2025年08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