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颁发

青年人才挑大梁 45岁以下获奖者占65%

记者 刘晶晶

本文字数:1840

    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天上午举行,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授奖206项(人),吕西林、马大为两人获得最高奖励——上海市科技功臣奖。记者了解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激励青年科学家勇闯“科学无人区”,成为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的特色。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勇闯“科学无人区”

    获奖者中有前辈有年轻人

    以基础理论成果为引领,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打造产业重大应用标杆典范,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的特色。获奖者中,既有深耕科研事业数十年的前辈,也有在前沿领域不断创新的年轻人。

    两位科技功臣奖获奖者所从事的科研领域,兼具原创性与应用导向,在产业领域实现重大应用,引领产业发展与社会进步。同济大学吕西林院士是我国著名建筑结构抗震专家,在复杂高层建筑抗震、隔震和减震技术等理论研究领域取得系列重大突破,其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内50多栋复杂高层建筑,为高层建筑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马大为院士是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在有机合成和药物化学等理论研究细分领域,作出了系统性、独创性、引领性的杰出贡献,其研究成果在制药行业得到了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此次青年科学家获奖人中,45岁以下的有1171人,占比为65%;第一完成人中,45岁以下的有82位,占比达43%,年龄最小的1993年出生。这激励青年科学家勇闯“科学无人区”,展示青年科技人才在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突出成就,同时体现科普范式跃迁,迈向多元互动与精准传播阶段。

    10位在基础研究、技术与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青年人才获评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其中有7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在量子科技、绿色低碳、精准医疗等前沿科技领域取得突出成就。

    提升全球影响力

    抢占前沿领域科技制高点

    获奖项目聚焦国际前沿领域,展现出上海近年来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初步成效,尤其是在抢占前沿领域科技制高点、突破重大原创理论研究方面,有效提升全球影响力。

    据介绍,近年来,上海强化基础研究组织化实施和多元投入,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引导科研团队挑战高风险高价值研究。持续扩大“探索者计划”实施范围,优化基础研究投入结构。在本年度191个获奖项目中,56项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占比达29%,与去年相比显著增加,也是自2006年设立自然科学奖以来的新高。18项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均展现出良好应用价值或潜在应用前景。复旦大学鲁伯埙团队研究成果技术转让许可达3.7亿元;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团队研究工作有望实现植物生物学领域“非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梦想,获中国发明专利,并申请国际专利。

    获奖项目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以高价值专利为支撑,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加强前沿技术布局,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

    获奖项目还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通过成果转移转化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提供科技支撑。97项科技进步奖项目助力多个产业领域升级,其中关乎人们衣食住行的民生领域项目涉及交通运输、医学健康、农林食品、市政工程、文体科技、资源环境等57项,占比59%。高等级奖项成果均已取得显著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此次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奖人均为国际知名科学家,科研成就突出,具有国际影响力。他们与国内相关领域的领军机构或团队开展深度合作,强强联合、合作共赢,突破地域与学科壁垒,推动技术融合与资源互补。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头版 A01青年人才挑大梁 45岁以下获奖者占65% 记者 刘晶晶2025-08-27 2 2025年08月27日 星期三